中药麻黄根抗高血压作用活性成分及其质量分析研究
【摘要】:
麻黄根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或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的干燥根及根茎,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药麻黄根具有止汗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等证。现代药理试验研究表明,麻黄根具有抗高血压作用,本论文对其抗高血压作用的物质基础及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该中药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麻黄根适当粉碎,以85%乙醇渗漏提取,提取物回收乙醇,残留物采用系统溶剂法依次萃取,得到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等提取物。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为受试对象,采用整体动物实验法,对以上不同提取物进行抗高血压活性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和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高血压活性,因此确定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为麻黄根抗高血压活性部位。从而为该中药抗高血压活性成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麻黄根乙酸乙酯活性部位中分离到10种单体成分,鉴定了其中7种化合物,分别为表阿夫儿茶精、β-谷甾醇、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麻黄宁D、麻黄宁E、麻黄酚和辛酸乙酯。其中表阿夫儿茶精、β-谷甾醇、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辛酸乙酯4种化合物为首次从中药麻黄根中分离得到。另外,化合物Bb、Bf、DeCa-A的结构鉴定正在进行中。
以SHR大鼠为受试对象,采用整体动物实验法,对乙酸乙酯活性部位中分离的5种化合物进行了抗高血压活性初步筛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表阿夫儿茶精、麻黄酚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中表阿夫儿茶精为首次从该中药中发现的具有抗高血压作用的活性成分。从而为诠释麻黄根抗高血压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也为其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采用现代分析方法,对中药麻黄根的药材性状、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水分和重金属检查以及药材中麻黄酚的含量测定等进行了较系统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较完善的质量标准,从而为麻黄根药材的品质评价和安全用药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
|
|
1 |
韩继新;杨九艳;邵红霞;;蒙药黄花列当化学成分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2 |
陶华明;徐暾海;王隶书;周雪峰;杨献文;刘永宏;;麻黄根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
3 |
张雁冰;赵清治;薛华珍;寇娴;王桂红;;豨莶草的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和结构鉴定[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
4 |
张勇慧;蔡金艳;阮汉利;皮慧芳;张鹏;吴继洲;;金线莲化学成分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及论文集[C];2007年 |
5 |
张援虎;石任兵;胡峻;郭亚健;董玉;;荆芥中一个新三萜的分离和结构鉴定[A];中药化学研究与药物创新——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2006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
6 |
李华;李凤岚;马小军;;千斤拔异戊烯基黄酮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
7 |
姜苗苗;高昊;王乃利;叶文才;姚新生;;见血封喉中木脂素类成分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8 |
郭志勇;王娅婷;侯群娥;李新兰;邹坤;;吉祥草中三个新甾体皂苷的结构鉴定[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
9 |
阙东枚;梅文莉;吴娇;韩壮;戴好富;;见血封喉根中类黄酮的结构鉴定[A];海南省药学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
10 |
吕洁丽;段金廒;唐于平;葛月兰;;当归中新神经酰胺及有机酸的结构鉴定[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