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俗钱币文化研究
【摘要】:民俗钱币是古钱的一个分支,它是以钱形为主,多以金属铸造,主要以吉祥厌胜为目的使用的一种特殊钱形物。民俗钱币作为一种趋吉避凶的载体,在民间广为流传。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内涵和特有的功能,在历史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受到民众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影响,是客观社会的真实反映。探讨民俗钱币文化内涵,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现实民俗问题的关照。
本文对民俗钱币文化的研究分为三部分:
首先,根据民俗钱币的形制、文字和图案的变化及钱币用途,将古代民俗钱币的发展演变分为五个阶段,并对其历史特点进行归纳:在宋元以前,民俗钱币的发展主要依附于流通货币,随流通货币铸造的发展而发展,反之亦然;在宋元及其以后,民俗钱币已基本脱离了对流通货币形状的简单模仿,各方面逐渐出现异化。
其次,本文分别从儒家的思想、佛道二教的宗教信仰,传统的民间习俗及古人的审美观念等方面内容,对民俗钱币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并认为民俗钱币是普通民众(相对于官方)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将民间习俗与钱币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在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附属于钱币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民俗钱币文化。它是由人们的钱币思想、认识、意识、观念等所形成的文化,是游离钱币实体但又围绕钱币实体而蔓延派生出来的民间社会意识形态。
最后,本文浅析民俗钱币文化的现代价值,体现在文化、经济、社会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