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以来战争小说中的“国军”形象透视
【摘要】:战争文学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内容。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现在,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文学在五六十年代迅速发展,文革期间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传声筒,直至到八九十年代,战争文学去除枷锁,重新开启了创作的新纪元。
本文以九十年代以来战争文学中“国军”形象为切入点,对这一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观照,回顾“国军”形象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归纳总结“国军”形象的艺术类型,并分析其成因。本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内容是回顾从“红色经典”到九十年代以来“国军”形象的演变。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周梅森为代表的作家开始从“人”的角度来反映国军形象变化,从人性的角度体现“国军”在战争中价值。九十年代以来战争小说中“国军”形象创作形成了一股热潮,作家创作的“国军”形象开始多样化。小说的创作不再集中于战争的大场面,而是将场景转换到小部队,并将国民党军队和政府剥离开来,客观评价国民党军人在战争中的贡献。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国军”形象的分类研究。“国军”人物形象的类型包括国民党统帅蒋介石、高级军官、下层官兵的、“女特务”形象以及中国远征军的集体形象。蒋介石的形象从虚化的影像到实体形象,并且具有多样性。对国民党高级将领形象的重塑则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单一反面人物到立体形象,另一方面是刻画人物内心的冲突。对国民党下层官兵形象的塑造,主要关注底层官兵的在战争中从“混饭吃”到肩负保卫国家使命的成长过程。“女特务”的新形象突破了十七年文学中的刻板印象,塑造了一批美丽与智慧并存的“女特务”。第三章在前面两章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重塑“国军”形象的原因。主要原因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历史人物的重评与重塑。九十年代以来,在占有了大量的真实史料的基础上,作家开始客观公正的看待战争中的国民党军人的作用。二是启蒙话语对革命话语的渗透。八十年代重新兴起的具有启蒙性质的人性人道主义思潮,影响了一批作家的战争叙事。三是现代女性意识的植入。女性从战争受害者到参与战争的变化,是女性意识的崛起对作家小说创作的影响。四是对历史暗角的挖掘。中国远征军曾经是被历史遗忘的一群英雄,在新时代环境下,他们的历史真相逐渐被还原,这也启发了作家们对中国远征军题材小说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