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意外现象的探讨及思考
【摘要】: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性社会问题,消除贫困是这些国家政府的重大现实课题。我国自1986年实施扶贫开发政策,到目前已进行30多年,从区域开发、贫困县(村)瞄准到连片特困区扶贫攻坚、整村扶贫,再到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进行扶贫,我国的扶贫工作常抓不懈并取得了辉煌成绩。“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对于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工作是我国在总结以往扶贫工作不足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实际贫困情况提出的,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大战略性转变。要求我们在扶贫工作中落实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这也是目前我国扶贫工作的关键与重点。扶贫工作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经济发展政策,落实到基层更是一项政治任务,与乡村治理不可分割。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在农村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对政策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对于扶贫工作的开展与运行也是给予极大的关注。如何在农村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打好扶贫攻坚战,真正做到帮扶贫困之人、贫困之村,如何在现有乡村结构下实现精准扶贫效能最大化仍是我国政府工作主要关注的问题。近五年来,全国各地开展精准扶贫取得了辉煌成绩,但是在精准扶贫落实到农村场域后,却产生一些社会性意外现象,这些现象对乡村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基于现象与影响有哪些政策完善建议?对于以上问题,本文将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青县石村为个案,以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与进展为主线,对石村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背景与过程进行梳理,通过对石村贫困户、非贫困户以及基层党组织的调研、访谈,与石村所在青县扶贫办主任的交流与探讨,对石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当精准扶贫政策自上而下进入村庄后,主要出现以下意外现象:农户面对贫困名额竞相争夺,扶懒不扶勤,贫困户不愿退出贫困资格,“等、靠、要”思想严重。这些意外现象导致乡村风气衰败、乡村失序、不公氛围弥漫、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降低以及造成乡村社会低度发展等消极影响,通过对这些意外性现象的分析发现,政策的悬浮化设计、偏离化执行、缺失化保障以及农户的文化贫困、乡村结构转型都是造成社会性意外现象出现的原因。同时,我们需要警惕政策自上而下的制定执行带给乡村社会的影响,在乡村社会的治理中需要结合乡村社会结构的基本情况,对接基层发展需求,自下而上地发挥乡村社会的底层作用,以期完善精准扶贫政策,更好得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