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现代性:理解转型期农村政治秩序的一个视角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曾有过一段时期的繁荣,但是突飞猛进的城市改革又拉大了本已不小的城乡差距。现代化过程中的城乡差距似乎是后发展国家的一个普遍规律,但是中国的城乡反差以及乡村内部的社会运动尤具特色;相对落后的农村虽然远没有实现器物和制度层面上的现代化,然而漫溢着的现代性却成为乡村社会的一大景观。
根据结构功能理论的观点,现代化和现代性之间的不和谐是由于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经济、文化、政治等子系统变迁的速度不匹配所致。乡村现代性相对于其经济和制度层面的超前发育也是借助了现代化的部分成果——交通、通讯和现代传媒的日益发达。现代化和现代性之间的紧张和矛盾引致了农村居民内心的焦虑以及社会失范和政治不稳定等诸种社会现象。本文在对建国以来国家和乡村两个层面上的现代化简史回顾的基础上,从乡村现代性的获得和特征以及它与乡村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着手,试图理解社会主义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属性以及它与农村政治秩序的勾联。
作者认为,稳定的政治秩序既可以通过国家强力对社会的形塑,使社会适应政治来获得,也可以通过国家根据已经发生了变化的社会图景变革自身以适应社会来获得,后一种秩序才最具弹性和适应性。最后,作者认为包括以工补农、农民自组织建设以及政治发展在内的农村再现代化是解决农村发展失衡及其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