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中的隐喻运用和《诗集传》中的隐喻解释
【摘要】:在中国诗歌史上,谈到隐喻的发源时,就不得不提到《诗经》中的“比兴”。一般认为,在《诗经》的“赋”、“比”、“兴”中,“比兴”发挥的作用与隐喻颇为相似:它们都能够激发解释者的联想、体验、情感,促进解释者与诗人视域的融合;它们都能够启发认知,暗示解释者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认知。但是“比兴”又与“隐喻”有着本质的不同:“比兴”是诗歌的艺术手法,它是审美修辞学的重要范畴和抒情传统中的理论重镇;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本文将隐喻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和表达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去认识《国风》中的隐喻现象。
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绪言:介绍隐喻的研究历史、现状和隐喻的本质。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即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第一章:从隐喻的类型、隐喻的结构、隐喻的功用三方面详述了《国风》中隐喻的运用,分析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为解释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视角,隐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又在文本中形成了强大的召唤结构。
第二章:立足于朱熹的《诗集传》,从语言解释和心理解释两个方面分析了朱熹解释隐喻的独特方法,并试图探讨《国风》中的隐喻在解释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