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识字运动考察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视教育为“立国之大本”,教育界气象为之一新,清末以来举步维艰的识字教育始又获得全新的发展。从1929年轰轰烈烈开始,至1948年无疾而终,识字运动持续了近二十年,演变成为政府主导的、以基础识字教育为核心的系统社会工程,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政治、社会层面的意义,已经不再等同于此前那种纯粹的识字教育或一般意义上的扫盲运动。本文通过识字运动的渊源、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及其成败得失,分析其演变的内在规律和深层原因,探讨南京国民政府作为其主导者的地位和作用,以揭示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清末民初,在由中国的传统教化逐渐向近代社会教育嬗变的过程中,识字教育应运而生,但相比社会力量的热情和关注,历届政府对识字教育的努力远远不够。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后顺应情势,开始实施全盘的识字教育计划。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识字运动宣传计划大纲》,次年颁布《实施成年补习教育计划》,在全国推进识字运动,预期六年完成。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识字运动在抗战前的发展声势浩大,成就斐然,以致引起国际瞩目,成为当时教育界的一大亮点。抗战初期,识字运动仍然在战火中顽强的发展,但在后期开始急剧降温。战后初期,由于国民政府忙于接收和准备内战,识字运动被迫中断,虽然1947年教育部声言继续推进识字运动直至最终完成,然而由于国统区经济崩溃,社会教育在1948年全面瘫痪,识字运动随之无疾而终。
国民政府在发动识字运动前后,制定了完备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配套措施。识字运动以民众学校为基本组织,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民众图书馆为“活的教育中心”,学校式和社会式两种教育方式并行不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模式。在部署上以教育实验区为示范,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从城市向农村,渐次推进。在推行方式上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不断推陈出新。
识字运动的推行,显著地提高了国民的识字率,一定程度上培植了民众自治、自主的能力和公民意识、民族意识:它使民众教育真正贴近了民众,“教育面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