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佛陀和基督盛期造像的图像学释读
【摘要】:
基于本人对宗教艺术的研究兴趣,结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西美术比较,在攻读研究生期间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已具备的初步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将论文的选题定位于中西宗教艺术间比较的范围。经过深思熟虑,选取了笔者认为最能代表中西宗教艺术成就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佛教和基督教艺术为对象,研究以两教“教主”佛陀和基督为创作原型的佛耶造像艺术。
论文的研究以佛教与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和中西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佛耶造像艺术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像学的方法研究宗教造像艺术。在大量异彩纷呈的佛陀和基督造像作品佐证下,全面深入地对佛耶造像自身的形态与内涵进行纵横考量。纵向上对佛耶造像的形式、材料、创作手法等形态特征进行分别考察,分析不同地域的不同形态特征,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横向上从整体上把握佛耶造像的整体特征和风格流变的相同规律,并从文化交流与比较的角度进行对照研究,力图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协调。
中西美术各自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而形成自己庞杂的理论体系,所以仅仅是从艺术本体入手是无法理性、清醒地把握和认识的,必须在艺术与非艺术交合融通中生存发展,融汇东西,纵涉古今,横贯人文、社会、自然三大学科及其交叉学科,打破为艺术而艺术研究的局限,吸收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研究中我们既要对美术史中的佛耶造像艺术作品有一个相对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又不能仅仅拘泥于艺术本体上的表层比较,更需要一个从美学价值到文化构成的多层面的对照。
笔者试图运用图像学释读的三段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挖掘佛耶造像的形象特征,解析佛耶造像在宗教义理和规范下蕴藏的内涵,并探寻两者不同形式手法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民族审美精神特征以及代表不同历史阶段中不同民族艺术审美创造、形式演变,及其所体现的人类艺术美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精神分析法的原理、范畴和概念对中西佛耶造像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关照进行重新解读,探讨中西宗教雕像艺术的重要主题及其审美感知方式等,探寻人类对于宗教偶像崇拜的共同潜意识,以及中西方不同地域、不同种族规则形成不同的人群潜意识,从心理体验的角度寻求佛耶造像艺术魅力的精神根源。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汇、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冲突与沟通、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形成了21世纪学术文化的总体氛圈。比较是一种交流和沟通,这一过程必会促进二者之间的相互了解、融合。本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佛教和基督教这两个在地球的东西两半球,各在自己的领域内平行发展着各自文化的宗教造像艺术进行解析和比较,希望借此促进佛耶造像艺术的交流和沟通以及二者自我的发展和完善,进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进程。
21世纪的中西美术比较研究将在“跨文化研究”的新视域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和谐交流的愿望下,迎来学科发展的新阶段。无论从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心理学研究,还是从比较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该选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