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翰林群体的社会文化功能
【摘要】:
明初的翰林直接参预机务,在政治上有突出的地位,但随着内阁的建立和发展,逐渐分割了翰林顾对君主的职能,因此在永乐以后,翰林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但是有明一代,翰林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并未因此而削减。
由于其职掌所关,明代翰林参与了科举考试的全过程,承担了为中央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任。翰林在担任科举考官的过程中表现出优秀的识人之能,体现了其为朝廷选贤举能的功能,为明代的选拔人才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明代翰林几乎承担了所有的考试工作,从制度上来说,这是其职责的一部分,然而考查这些考试活动,作为这些考试的重要参与者,明代翰林不仅对这些考试是否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考试的主持与参与,控制着为明代各领域输送人才的尺度,从而对明代的国家政治与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进士高中,得以进入翰林院之后,翰林还承担着对这些进士进行教育的责任。庶吉士有机会接受翰苑的学术熏陶,又可以通过一定期间的习学和观政,以获得必要的经验,这确保了官员的政治、文化修养。同时,翰林对皇帝的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且“一朝获知于皇上则进身之阶由此畅通”。作为经筵日讲的讲官,翰林与皇帝和储君之间形成了一种亦君臣亦师生的关系,多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与尊重,对皇帝的劝谏也较容易为皇帝所接受。翰林还担任内书堂讲习,与中官形成了既彼此利用,又相互依靠的关系。
从翰林的构成来看,翰林基本上是当时知识阶层中的精英,这种人员构成决定了翰林群体势必对明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首先致力于对古代文化的创造、保存与整理,为古代文化得以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代的人才模式由翰林确定,这意味着翰林对于明代人才具有象征意义。由科举而翰林,由翰林而宰臣,这种古代士大夫人生理想的“三部曲”,使得翰林对明代社会起到了引导与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