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的构成特征及排比项数限制的心理机制
【摘要】:
排比是汉语修辞中最为常用的辞格之一。然而对排比的有关研究却出人意料的零散、稀缺和粗浅,到目前为止尚无专著,也无相关的硕士、博士论文,甚至对排比的定义都还存在分歧,对排比的本质特征还缺乏系统科学的分析和概括,存在许多盲点和空白。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文化心理学的有关理论,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从形式、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排比修辞格的构成特征、排比项数量限定的心理机制和排比修辞的典型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力图较为全面地概括出排比辞格的构成特征,科学合理地解释排比项数量限定的文化心理内涵,初步建立一套判断排比体典型程度的指标体系。
通过考察和分析,我们认为:排比范畴是一个非离散性的范畴。从排比的构成要件来看,一个排比体应具备基项、从项、排比标三个特定的结构要素;从各排比项的组构方式来看,具有平行聚合、连续渐变的特征,各排比项存在着类似家族遗传的相似性与变异性;从排比体的语义特征上看,应具备组构项意指范畴相同,所指对象不同,整体语义叠进增强的特征;从语用价值上看,排比具有增势广义、强调突显言语焦点、类推联想和营造和谐音律的特征。本文还对学界长期存在的排比项数量下限是三项还是二项的争论进行了考察分析,指出了“三项观”产生的文化心理内涵,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二项观”的理论依据。同时本文还尝试建立了一个评判排比体典型性的量化指标体系,为人们对繁杂的排比体进行分类提供了一种可供讨论、选择的思路和模式,为进一步深化对排比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