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与民族认同感的关系
【摘要】: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过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博大而又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会对生活在其背景下的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以青少年为例,借用社会表征理论,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表征的内涵、结构及其影响作用三个方面的主题,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
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焦点组访谈法,以期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内容信息,四个年龄段被试共180名经讨论得出629个表征中国传统文化词语,通过分析编码得出主要19个项目。阶段二是利用第一步的质化研究结果,编制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问卷,从而获得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影响因素。问卷经过预测修订后保留14个项目,随后共对742名青少年施行正式施测。第三阶段研究是对社会表征的应用功能进行探究,即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相关性。本次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发现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内容丰富,除了个别项目有着认知的数量高低,四个年龄组在社会表征的类型上不存在显着差异。
2、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是一个多维模型,“文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思想文化”构成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此种维度的划分归纳符合“文化”的特性。
3、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水平呈积极评价状态。
4、不同年龄的被试中,大学生的社会表征评价分数最高。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青少年的评价分数偏低,还有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同样作用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尽管人口学变量有着影响,但总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水平的解释力只有8.2%。
5、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思想文化”,优势条件下的青少年的认同以显着性水平低于其它组。
6、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可以区分出中心因素和外围因素。图腾象征、特色食品、传统佳节、古典艺术等项目反映了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高熟悉度;其它项目则为外围因素。
7、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与中华民族认同感呈正相关。除了“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量表的情感维没有相关,其它维度均显着相关。在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中,其中最大解释量的维度是“思想文化”,回归系数为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