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安顺时期的“凉州问题”
【摘要】:
东汉安顺时期,凉州问题发展至高峰阶段。凉州问题是指:东汉凉州地区由羌族暴动引发,在“捐弃凉州”的政府应对中激化,以羌族暴动和捐弃凉州政策的制定和施行为表现主体,造成东汉由动荡走向衰亡的社会问题。
羌族暴动与弃凉政策是凉州问题的两大构成主体。前者是问题的导火索和突出表现,后者是导致问题难以解决的核心所在。羌族暴动大体经历了由寇掠→建立起义政权→地方动乱的变化过程。它由外部叛乱转化为内外联合的暴动,从单纯的羌民反抗压迫上升为羌汉暴动。东汉的凉州政策也出现了捐弃与回收的波动。“移民逃寇”与“徙民于边”摇摆不定,最终无力经营而基本放弃。两者交织发展:羌族暴动促动了弃凉政策的出台,而捐弃凉州引发的历史效应又激化了羌族暴动的发展。
凉州问题缘何滋生并发展为东汉的痼疾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点:一是东汉治理羌族事务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一是这一时期羌民本身承担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一是陇右势力的式微与汉朝廷边防收缩政策的畸形发展。就这三者而言,羌民本身承担的生存压力客观上导致了羌祸的起伏难息。羌政的失误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临事制宜导致制度的缺失;管理系统不稳定,政策没有延续。边防收缩的畸形发展则是凉州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终东汉一朝,凉州问题也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而围绕羌族暴动和弃凉政策又引发了复杂的社会问题,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亡。安顺时期东汉的衰落由渐变到突变,在战乱引发的社会变迁中,王朝的崩溃已在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