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文学散论
【摘要】:
从明清开始,归有光一直被看作文学史上散文家的杰出代表。在“模拟”、“复古”之风极盛的情况下,归有光以一介乡儒之身份,不趋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时潮,力求他法,为后世所景仰。但直到现今,关于归有光的研究论述多限于散文,而其他文体仍处在点到即止的研究情况之下,观点和结论往往与归有光的思想状态有所偏离。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力求结合当时社会背景与思潮,从归有光思想态势入手,着重对诗文进行深入考述、分析,并涉及其对当世、后世的关系与影响。
全文分为5个章节。第1章绪论,陈述选题动机,简要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和论文重点解决的问题。第2章分析归有光的思想态势。从背景、经历入手分析归有光矛盾复杂的思想,再从归有光作品中寻找其思维脉络,发现这位立志显身扬名的学者内心呈现出以儒为本,兼及道释的态势,进而引出在此思想态势影响下的诗歌与散文两方面的研究。
第3章为归有光诗歌的研究。以归有光现存诗作为本,透过材料对其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兼述归有光与唐宋派的诗学渊源,打破了传统学者对归有光诗歌的看法。
第4章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归有光抒情散文所呈现的艺术世界,发现在其“一唱三叹”的文字中,文本呈现的悲剧的特性状态,带给读者“恻然有隐”的美感经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悲美学意境。
第5章透视了归有光对当世及后世的影响。第一部分,以王世贞为例,通过对“自悔说”的再探、性情的探索和学术的关系等方面,对归有光与王世贞的关系加以考证,认为二人只是文学上的思想有所不同,而且逐渐趋同存异;第二部分,从钱谦益与归昌世、归庄及归氏门人程嘉燧、唐时升、李流芳、娄坚的交游入手,考察钱谦益学习、推崇归有光的经过,发现在编校《震川先生集》和与程嘉燧交游的过程中,钱谦益自觉接受了归氏诗文理论和创造经验,文学思想“幡然易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