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芝诗歌的酸涩诗风
【摘要】:“西南硕儒”莫友芝是晚清宋诗派的优秀诗人,其诗歌既带有明显的宋诗派的诗风特征,还具有独特的“酸涩”风格特点。酸诗的内蕴是国家的风雨飘摇和诗人自身境遇的酸辛与苦涩,即“酸涩”的根源。同时莫友芝出身书香门第,深受家风师教的感染,十分重视学问根柢,始终以学问来充实自己的诗歌创作,因此诗歌又具有生涩的特点。
鉴于莫诗的独特之处,本文以莫友芝诗歌的“酸涩”诗风作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等,以儒家知人论世的原则探讨其生平创作和诗学思想,详细论述“酸涩”诗风的特点,并从内外因两方面分析探讨“酸涩”诗风之成因,对其诗歌作相对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莫友芝的生平与创作,阐述重学问根柢的诗学思想,追溯酸涩诗风的渊源。第二章分为三节,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酸涩凄苦的人生体验、语言文字的生涩表达、以才学为诗造成阅读艰涩三个方面论述酸涩诗风在内容和艺术上的表现特点。“酸”诗主要表现在内容方面的酸辛与苦涩。从国家到个人,莫友芝把自己酸涩的人生经历艺术化了:他忧虑国家兴亡、哀叹民生之艰、悲痛亲友亡故、忧愁生计之难、哀伤身世之悲、苦叹行旅之辛。“涩”诗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艺术特征方面。莫友芝作诗经常以事物的别称代替常名,在诗中使用一些古地名、古人名、古物名、星宿名,还大量使用冷僻字,这些造成了诗歌阅读的困难。另外,他好“以才学为诗”,在诗歌中旁征博引,大量用典,并且长于考证,致使诗歌具有生涩的特点。第三章追根究底,从封建末世的哀音、沉痛的个人遭际、学问家身份对诗歌的影响、不谐于俗的个性、对宋诗的偏爱、与好友郑珍交游唱和互相影响六个方面着力探讨酸涩诗风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