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转移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劳动力转移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此目的,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
理论上,本文构建了一个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模型的构建基于以下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小,而对工业品的需求增大,在农业部门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农业部门的产出在满足了人们基本的农产品需求后,劳动力必然不断从农业部门转移至非农部门,同时这也是非农部门发展所必需的,因为非农部门的发展需要有劳动力的不断加入,从而避免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另一方面,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表现为劳动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多,更表现为质的增加即人力资本总量的增加,因此,本模型还引入人力资本因素。
模型是在陈宗胜、黎德福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改进而建立的。考虑到中国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主要源于工业部门的物质资本投入和生产过程中的自我改进,故而将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函数更换为“干中学”形式,同时在非农部门的生产函数中引入人力资本,研究了两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当两部门的生产率提高速度不一致时,资本和劳动就会在两部门之间转移,这种转移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人力资本的增长则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通过对中国经济现状的实证分析,特别是利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对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劳动力的转移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从数量上增加了劳动投入而促进了经济增长,是一种短期效应;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则有长期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人力资本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本文研究所获得的启示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进一步改革限制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而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就必须依靠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