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传感与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堆肥微生物酶编码基因的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农业废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合理的堆肥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木质素、纤维素是农业废物堆肥化过程中的主要限速有机物,其降解被认为是快速堆肥的关键。黄孢原毛平革菌在降解木质素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根据木素过氧化物酶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比较了此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酶切反应得到339bp及265bp的待测特异性DNA片段,制作DNA传感器以检测所得DNA片段。利用自组装单分子膜法,将巯基修饰的探针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并研究了夹心式和竞争式两种杂交机制,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标记物。在电化学分析中采用了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方波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等一系列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表明:SDS-CTAB法提取黄孢原毛平革菌基因组DNA效果较好。电化学分析中,电流响应值与DNA检测浓度成线性关系。夹心式杂交机制中,线性回归方程为y=8×1010x+0.280,线性相关系数为0.981,回收率为97.93%~113.53%。竞争式杂交机制中,作出生物传感器检测黄孢原毛平革菌DNA低浓度段曲线,回归方程为y=-4×1010x+0.366,线性相关系数为0.993。其中y为电流跃迁值(μA);x为DNA检测链浓度(mol/mL)。此外,对传感器进行再生,实验结果表明再生性能较好。
纤维素的降解是堆肥中很重要的一个过程,产纤维素酶能力最强的常用的微生物是木霉属的里氏木霉。本研究采用DNA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能产生纤维二糖水解酶的编码基因进行检测,达到检测堆肥进程的目的。DNA初始浓度的对数值与循环阈值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7563x+38.284,r2=0.9903,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141.4
|
|
|
|
1 |
白燕,马丽,刘仲明,刘芳;DNA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J];传感器技术;2002年09期 |
2 |
吴金添,周剑章,黄寅,罗瑾,林仲华;脱氧核糖核酸在汞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J];分析化学;1998年07期 |
3 |
刘盛辉,孙长林,何品刚,方禹之;单链脱氧核糖核酸在石墨电极表面固定化的研究[J];分析化学;1999年02期 |
4 |
赵元弟,庞代文,张敏,程介克,戴鸿平;DNA修饰电极的研究(ⅠΧ)——DNA探针在金基底上的固定、表征及其表面分子杂交[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5期 |
5 |
王伟东;王小芬;刘长莉;李玉花;吕育财;崔宗均;;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WSC-6分解稻秆过程中的产物及pH动态[J];环境科学;2008年01期 |
6 |
张悦,王建龙,李花子,施汉昌,竺建荣;生物传感器快速测定BOD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J];海洋环境科学;2001年01期 |
7 |
陆琪,庞代文,胡深,程介克,蔡雄伟,施财辉,毛秉伟,戴鸿平;DNA修饰电极的研究——Ⅶ.共价键合和吸附DNA-SAM/Au修饰电极的制备及表征[J];中国科学(B辑);1999年04期 |
8 |
冯德荣;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山东科学;1999年04期 |
9 |
尹娟;袁兴中;汤琳;;生物传感器检测纤维素酶活性及基因表达[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年01期 |
10 |
翟俊辉,杨瑞馥;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和生物信息学[J];生物技术通讯;2002年03期 |
|
|
|
|
|
1 |
谢佳胤;李捍东;王平;李霁;;微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6期 |
2 |
李海燕,王乐恒;BOD生物传感器(BODs)的研究及应用现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3 |
曹月欣;;电化学DNA传感器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07年21期 |
4 |
周翠凤,李红,李伟善;6-巯基嘌呤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行为表征[J];传感技术学报;2002年04期 |
5 |
杜晓燕,陈文华,常东;电化学DNA传感器及其在环境和医学检验中的应用[J];传感技术学报;2002年04期 |
6 |
钱军民,李旭祥;固定化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J];传感器技术;2001年07期 |
7 |
马丽,白燕,刘仲明,刘芳;电化学DNA传感器研究进展[J];传感器技术;2002年03期 |
8 |
白燕,马丽,刘仲明,刘芳;DNA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J];传感器技术;2002年09期 |
9 |
白燕,戴小锋,刘仲明,刘芳,马丽;电化学DNA传感器中DNA的固定与杂交条件探讨[J];传感器技术;2005年06期 |
10 |
陈玲;;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综述[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6年09期 |
|
|
|
|
|
1 |
王华夫,游小清;茶叶中β-葡糖甙酶活性的测定[J];中国茶叶;1996年03期 |
2 |
冯德荣;;离子交换过程中谷氨酸和pH传感器的应用[J];发酵科技通讯;1998年02期 |
3 |
王伟东,崔宗均,王小芬,牛俊玲,刘建斌,Igarashi Yasuo;快速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MC1对秸秆的分解能力及稳定性[J];环境科学;2005年05期 |
4 |
王伟东,王小芬,高丽娟,崔宗均;高效稳定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WSC-6的筛选及其功能[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5 |
陆琪,庞代文,胡深,程介克,蔡雄伟,施财辉,毛秉伟,戴鸿平;DNA修饰电极的研究——Ⅶ.共价键合和吸附DNA-SAM/Au修饰电极的制备及表征[J];中国科学(B辑);1999年04期 |
6 |
汪天虹,吴静,邹玉霞;瑞氏木霉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菌物系统;2000年01期 |
7 |
王伟东,崔宗均,牛俊玲,朴哲,刘建斌;一组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的筛选及培养条件对分解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8 |
冯德荣,孙士青,周万里,朱思荣,邱维忠,朱朝晖;测定转氨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J];山东科学;1995年01期 |
9 |
冯德荣,朱思荣,周万里,冯东,黄加栋;SBA-60型四电极生物传感分析系统的研制[J];山东科学;1998年02期 |
10 |
冯德荣,李智红,周万里,朱思荣,史建国;尿素氮-葡萄糖双功能分析仪的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1996年02期 |
|
|
|
|
|
1 |
金家志,邵凤君,陆华;肉鸡舍垫料堆肥化处理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1997年02期 |
2 |
樊爱萍;有关生物堆肥化问题的探讨[J];太原科技;2004年02期 |
3 |
吴正松,彭绪亚,蔡华帅,李明;微生物在堆肥化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4 |
王连稹,王祯丽,黄华波;白腐菌在秸秆堆肥化中的应用[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5 |
金家志;肉鸡舍垫料堆肥化处理[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1997年02期 |
6 |
杨毓峰,薛澄泽,唐新保;畜禽废弃物的堆肥化处理和利用[J];西北农业学报;1999年02期 |
7 |
胡学玉,李学垣;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堆肥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2年02期 |
8 |
万水霞;郭熙盛;朱宏赋;蒋光月;李帆;;自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
9 |
李国学,李玉春,李彦富;固体废物堆肥化及堆肥添加剂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
10 |
陈志宇,苏继影,栾冬梅;畜禽粪便堆肥技术研究进展[J];当代畜牧;2004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