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对导师素质的期望及其启示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教学制度主要实行导师制,即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的教学管理制度。导师负责制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项基本制度,直接影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硕士生在读研生涯中,对其进行知识传授、指导从事科研活动、探讨学术问题最多的是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对导师人格、思想、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教书育人等方面素质产生的尊崇感、信服感,能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导师的教导、主动地以导师为榜样进行学习,因而,了解硕士研究生(下面简称“硕士生”)对硕士研究生导师(下面简称“硕士生导师”或导师)素质的期望,能让硕士研究生导师对自身素质进行反思,使其不断完善各方面的素质,最终有利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提高。
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文本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以不同背景因素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论文首先选取十所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硕士生导师遴选条件的文本进行分析,归纳出高校对硕士生导师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之后,结合文本分析与预访谈的结果,编写调查问卷并实施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硕士生对导师素质的期望与高校遴选硕士生导师的要求,在导师职业道德、学术水平、科研水平、教书育人能力、职称、学历、掌握外语水平等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指导科研活动、指导学术研究、尊重、关心学生、个人修养方面;接着,运用角色理论与角色期望理论,分析两者存在异同之处的原因;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地确定硕士生导师素质构成及要求;高校遴选条件的制定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有所侧重或倾斜;进一步提高硕士生导师的综合素质的建议,以期为高校、硕士生导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