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东京市肆形态及街巷空间研究
【摘要】: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各领域发生了裂变式的变革,封闭、等级森严的坊市制被开放、自由的街市制所替代。坊墙被彻底推翻,街道也不再是冰冷的“路”,转而成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场所。在这里人与环境有机共存,城市的各个部分与生活其中的人结合更为亲密,城市的场所感得到强化,商业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有了更广阔、更公共的空间。张择端“石渠本”《清明上河图》(以下简称“石渠本”)作为北宋传世写实名画,将北宋东京繁忙的漕运、发达的街市、繁阜的市井生活进行了详尽集中地展示,这为笔者进一步研究其展现的北宋东京建筑形态及市肆街巷空间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文章首先着眼于“石渠本”所展现的市肆功能性特征。根据经营性质的不同,笔者将商业店铺分为餐饮类、邸店、服务类、售卖类和手工作坊五类业态形式,并依据《营造法式》等相关古籍,对各类型商业建筑形态的构成进行详尽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各类商铺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其次,文章重点讨论了“石渠本”所展现的街巷空间性特征。创新地引入了现代街巷空间的研究理论,并依据该理论研究中的五要素:街道等级、街巷空间结构与方向性、街巷空间的侧界面、底界面形态以及街巷空间的尺度与比例,系统、全面地分析总结了“石渠本”所展现出的独特的街巷空间各要素特征。最后,笔者总结归纳了北宋东京的城市发展特征,认为,开放性、复合性、公共性与商业性并存是北宋东京城市建筑及街巷空间所突出的演替特征。“商业街”形式是在北宋时期得以发展壮大并延续至今的,其首创的线性发展模式,突出的多类商业广告宣传形式以及注重打造老字号的品牌意识,对现代商业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