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在中国的适宜性研究
【摘要】:
通货膨胀目标是在传统货币政策运作效果不尽如意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的货币政策框架。它主要是通过钉住某种价格指数,依靠对于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测,来指导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操作:如果预测值超过事先设定的目标范围,则政策取向以紧缩为主;如果预测值低于目标,当局则要采取宽松的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成功实施,与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制度设计密不可分。
发达国家是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先驱,在制度设计、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增长方面的成绩均有目共睹。新兴市场国家作为后来者,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克服自身缺陷,通过对这两者经验教训的总结,我国能够审视自身差距并从中汲取有利的国际经验。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我国现行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控性、可测性以及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均已出现了明显问题。我国目前实行完全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正在形成,通货膨胀目标制会是我国货币政策在不久将来的合理选择。现阶段货币政策应从通货膨胀目标制中汲取一些可资借鉴内容。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