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构建及性能研究
【摘要】:背景:
血液净化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危重病症的重要手段。危重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而净化治疗体外循环血液必须行抗凝处理。高危出血患者的血液净化抗凝问题已成为制约其临床应用的“瓶颈”。国内外学者们一直在不懈的探索,如改良抗凝方法、研发新型抗凝剂等,但均因各自的局限,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血液净化治疗时,血流与净化滤器膜的接触层面是发生凝血的关键部位和主要环节。生物体的血管内皮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同时还能在表面合成和释放抗凝血因子,形成具有高效抗凝活性的微环境,从而维持通畅的血流,是血液循环最理想的载体。近年来,在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领域中,采用分子接枝技术的原理,联合交联技术,将功能分子基团固定在材料表面,可保持材料本体的性质,同时赋予材料表面新的性能,是材料表面抗凝改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因而,针对血/膜的接触层面,模拟血管内皮,采用分子接枝-交联改性技术在血液净化滤器膜表面固定抗凝剂,使之具有局部高效抗凝效能,将是一种新的有效抗凝模式。
目的:
采用分子接枝-交联技术,在血液净化滤器膜内表面共价接枝新型小分子抗凝剂阿加曲班,进而构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抗凝性能的改性血液净化滤器。
第一部分:抗凝改性膜的构建及性能检测
方法:
1.采用分子接枝-交联改性技术,将阿加曲班经分子臂共价接枝固定于平面聚砜膜的表面,通过亚甲基蓝染色试验、X射线能谱分析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跟踪监测改性过程;
2.将抗凝改性膜进行表面接触角检测、扫描电镜及原子力显微镜观察、X衍射光谱分析及阿加曲班脱落量试验,以观察抗凝改性膜表面理化性质;
3.将抗凝改性膜进行溶血率测定、白蛋白黏附试验及血小板粘附试验,以了解抗凝改性膜的血液相容性;
4.将抗凝改性膜进行复钙试验,并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以了解抗凝改性膜的抗凝性能。
结果:
经亚甲基蓝染色实验、X射线能谱分析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证实采用分子接枝-交联改性技术已成功构建表面通过分子臂共价接枝阿加曲班的抗凝改性膜;膜材表面亲水性增加,表面形态、滤孔直径、粗糙度及结晶度无明显改变,膜表面结合的阿加曲班在4小时内具有优良的稳定性;抗凝改性膜溶血率远低于国家溶血率标准(≤5%),表面黏附白蛋白数明显多于未改性膜(P0.05),表面黏附血小板数及激活程度均较未改性膜明显降低(P0.05);抗凝改性膜复钙时间及APTT时间显著延长(P0.05),但PT与TT时间与未改性膜之间无差别(P0.05)。
第二部分: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的构建及性能检测
方法:
1.采用制备平面阿加曲班抗凝改性膜的方法及条件,构建表面共价接枝阿加曲班的血液净化滤器膜;
2.将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浸提液进行体外细胞毒试验、致敏试验、刺激试验、全身毒性(急性)试验、溶血率测定及热原试验,以评估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的生物相容性;
3.将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进行体外模拟血液净化治疗,以初步评价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的抗凝性能。
结果:
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浸提液无细胞毒性反应、无致敏性、无皮肤刺激性、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无热原反应。溶血率低于国家溶血率标准(≤5%),体外模拟血液净化治疗后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凝血程度低于未改性滤器,膜内表面纤维蛋白网形成少于未改性滤器膜。
结论:
1.分子接枝-交联改性技术可以应用于构建抗凝改性平面膜与血液净化滤器膜。
2.阿加曲班可以通过分子接枝-交联的方式结合在平面膜与血液净化滤器膜表面。
3.分子接枝-交联改性技术不影响原本体膜表面理化性质,并可使膜表面亲水性增加。
4.抗凝改性平面膜与血液净化滤器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5.抗凝改性平面膜与血液净化滤器膜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459.5
|
|
|
|
1 |
林宏云,路振升,徐白玲;炭纤维增强壳聚糖复合膜的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
2 |
叶朝阳,徐涛,毛志国,张斌,陈静,梅长林;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慢性肾衰患者甲状旁腺素和β_2微球蛋白的清除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3 |
汪进,王世平,周高波,张震,周鲁卫,毛裕民;玻璃介质寡核苷酸DNA Microarrays的研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
4 |
项昭保,霍丹群,候长军,张文彬,郑书家,蔡绍皙;聚醚砜的磺化改性[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0期 |
5 |
艾飞,袁幼菱,吴一多,周静,沈健,林思聪;血液相容材料的合成研究Ⅷ.磺铵两性离子单体在聚醚氨酯表面的臭氧活化接枝[J];高分子学报;2002年04期 |
6 |
陈宝林,计剑,季任天,邱永兴,封麟先;聚氨酯-接枝-磺化聚氧乙烯的合成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9年04期 |
7 |
郑化,杜予民;纤维素/羧甲基壳聚糖共混膜结构与抗菌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4期 |
8 |
叶山东;氧化应激与糖尿病并发症[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4年03期 |
9 |
王传华,冷希岗;生物材料诱发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8年01期 |
10 |
钱莹;血液透析的生物不相容反应[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5年05期 |
|
|
|
|
|
1 |
周永玲,李淑秀,李淑芹,梁青;血液净化抢救急性肾衰22例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1996年05期 |
2 |
王绿萍,徐玉兰;血液净化在79例中毒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1997年05期 |
3 |
钟业娟,程达,陈壮飞;血液净化术在急性中毒的临床应用[J];透析与人工器官;1997年01期 |
4 |
李津荣;血液净化研究进展(综述)上[J];职业与健康;1997年05期 |
5 |
夏欣华;血液净化护理技术程序化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
6 |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正式成立[J];中国血液净化;2003年02期 |
7 |
;《中国血液净化》第二届编委会会议纪要[J];中国血液净化;2004年10期 |
8 |
余青春,魏金枝,韦红贞,宋英华,武斌,王延须,藏义明;血液净化抢救急性重症毒鼠强中毒6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年10期 |
9 |
薛军;急诊血液净化288例次临床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S1期 |
10 |
钟南山;徐远达;;连续性血液净化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救治[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