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南江铅锌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摘要】:南江铅锌矿处于华南褶皱系南部的五指山褶皱带内,归属于广东-海南成矿带的海南成矿区,位于王五-文教深大断裂以南的儋县-白沙断裂带上。
本文通过系统收集研究区的研究资料和有关文献、专著和研究报告,在充分熟悉和全面把握矿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研,运用矿床学、矿物岩石学、成矿构造学、地球化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理论知识,论述了矿区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矿床的成因。
研究发现南江村铅锌矿脉呈近东西向走向,呈“透镜状”、“脉状”分布于志留系下统空列村组中的结晶灰岩中。矿石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和方铅矿,矿石结构以粒状镶嵌结构、浸染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为块状或条带状构造。
通过室内硅酸盐分析、微量元素测试、稀土元素测试等,研究了矿区花岗岩、围岩、矿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矿体附近的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密切。花岗岩为壳源钙碱性强过铝质花岗岩系列,为铅锌矿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来源。花岗岩为形成于后碰撞期的张性造山岩类。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本区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早期沉积富集作用和晚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矿作用两个阶段,矿床成因属产于碳酸盐岩地层中的以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为主形成的多因复成铅锌矿床。本区灰岩在沉积、变质的过程中形成“矿胚”,为铅锌矿富集提供了有利的赋矿岩性,随后岩浆活动使成矿流体增温、流动与反复环流,使得灰岩的成矿元素被溶解出来,促使第一成矿阶段形成的“胚胎矿”溶解、活化、搬运,由于灰岩的裂隙中压力低,铅锌矿在灰岩的裂隙中沉淀富集。随着构造运动的多次复活,热液作用的不断加强,外来的成矿物质叠加在先成矿体之上,并使之进一步富化,最终形成本区铅锌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