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CsA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比较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环孢素A (Cyclosporin A, CsA)对大鼠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探讨CsA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剂量-效应曲线及其最佳保护剂量。
材料和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8)、低剂量组(CsA剂量为lmg/kg, n=8)、中剂量组(CsA剂量为2.5mg/kg,n=8)、高剂量组(CsA剂量为5mg/kg,n=8)。各组均通过可逆性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均阻断30min后恢复再灌注,再灌注时间为120min,在再灌注前5min分别从颈内静脉注射不同剂量CsA,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在缺血前、再灌注即刻、30mirn、60min、90min、120min分别测定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收缩压(LVSP)及心率(HR),以及在再灌注120min取静脉血测定CK-MB、cTnl值,然后处死大鼠取出心脏,给予Evans Blue-TTC染色后利用称重法计算心肌梗死范围。
结果:(1)对于CK-MB值,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值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CK-MB值均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相比,虽CK-MB值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cTnl值,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值减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各组间虽cTnI值有差异,但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心率,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各组大鼠基础心率值相近,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扎后各组心率虽与结扎前心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各组间在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sA对大鼠心率几乎没有影响。(4)对于MAP及LVSP,大鼠结扎前各组大鼠基础LVSP及MAP无明显差异(P0.05),但结扎后再灌注开始即刻及再灌注后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及120分钟,各组内大鼠LVSP及MAP均随时间呈不同程度下降,且各组在各时间点LVSP及MAP组间比较,只有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两组间在各时间点MAP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中剂量与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及对照组LVSP及MAP下降程度小,而且低剂量组较对照组LVSP及MAP下降程度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于心肌梗死范围,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范围均减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心肌梗死范围减小更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相比,虽心肌梗死范围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不同剂量的CsA对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不同,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其保护作用增强,但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保护作用无明显区别。(2)在药物后处理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对于心肌保护作用的最佳CsA剂量为2.5mg/kg左右。
|
|
|
|
1 |
何上游,李元建;补体介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药物防治[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0年05期 |
2 |
张磊,马虹,黄守坚,孙家钧;补体耗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年06期 |
3 |
邱志兵;;内皮素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1年04期 |
4 |
王大伟,莫成荣;中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急症;2002年03期 |
5 |
狄鸣,成蓓,郭莲军,曾玉杰,曲玲;硫氮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年12期 |
6 |
马余鸿;热休克蛋白70、腺苷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J];广西医学;2003年02期 |
7 |
李春杰,余柏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04年01期 |
8 |
嵇富海,薛张刚,蒋豪;p38 MAPK信号通路及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年03期 |
9 |
李斌,张乐之,周红,何华美;心肌缺血再灌注时核孔复合体通透性变化与细胞核钙含量关系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4年04期 |
10 |
范书英,程文立,申玉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与间隙连接的关系[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5年02期 |
11 |
王曙光;徐小虎;顾黎;窦建明;;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组织损伤及发生机制的探讨[J];山东医药;2005年34期 |
12 |
赵慧娟,龙明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近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03期 |
13 |
李敬远;王俊科;曾因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通透性转换机制[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6年01期 |
14 |
杨大成;陈玉国;张运;;中性粒细胞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年05期 |
15 |
许霁虹;张铁铮;刘晓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沈阳部队医药;2006年04期 |
16 |
洪李萍;陈玉培;;镁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重庆医学;2007年02期 |
17 |
胡蓉;;中医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10期 |
18 |
程宇彤;罗富良;张海涛;钱海燕;赵京林;孟宪敏;杨跃进;;瑞苏伐他汀不同给药方式对猪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无再流及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9年20期 |
19 |
刘永国;任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年21期 |
20 |
张玮玮;郭永清;余淑珍;荆建敏;;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诱发肺组织表达β-防御素-2[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