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软基路堤失稳风险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修筑在软土地基上的高速公路越来越多,软基路堤稳定性分析评价也益发凸显出其重要地位。影响高速公路软基路堤稳定的因素众多,且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目前工程界常用的软基路堤稳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传统极限平衡原理的一些改进方法,如瑞典条分法、简化Bishop法、Janbu法、Morgenstern-Price法等,这些方法简单易懂,且经过了大量工程实践的检验。但是,由于传统极限平衡法对求解做了许多简化假设,在某些情况下得到的结果与实际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偏差。针对软基路堤影响因素多而杂的特点,引入风险分析与评价理论,综合考虑软基路堤稳定的各种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工程实际,构建一套适宜的软基路堤稳定风险评价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及工程实用价值。
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工程风险分析及软基路堤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对该课题目前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论文在阐述了软基地基的性质及软基处理常用方法的基础上,对软基路堤的失稳破坏形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归纳,对传统的路堤稳定评价方法——极限平衡法及目前运用较为普遍的有限单元法进行了对比介绍;
(2)基于软基路堤失稳破坏的特点,论文引入了灾害风险分析理论来评价软基路堤稳定,首先介绍了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概念、风险分析的基本流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对软基地基路堤失稳破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辨析,依据软基路堤失稳是一个由渐变累积到突变过程的特性,论文引入突变级数法进行分析评价。
(3)系统介绍了初等突变理论,建立了基于初等突变理论的软基路堤稳定突变级数评价模型,给出了评价指标,构建了软土地基路堤稳定风险评价矩阵。
(4)将软基路堤稳定突变级数风险评价模型运用到沈海高速公路软基路堤的稳定安全评价中,并分别运用基于极限平衡法的岩土理正及有限元软件FLAC SLOPE对突变级数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
分析表明,运用该方法对软基路堤的稳定进行评价分析是合理可行的。
|
|
|
|
1 |
黎冰,高玉峰,魏代现,刘汉龙;车辆荷载的影响深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岩土力学;2005年S1期 |
2 |
雷耀军;秦建平;;基于渗井技术的平原区高速公路路堤设计[J];公路;2008年06期 |
3 |
马平安;;浅谈高等级公路路基高度控制[J];青海交通科技;2009年02期 |
4 |
胡汉兵;胡胜刚;;软土路堤工后沉降监测、分析与控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4期 |
5 |
胡汉兵;胡胜刚;;公路建设不同阶段软土地基沉降比例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6期 |
6 |
廖绍贤;;路堤地基的容许沉落形变范围[J];中外公路;1991年04期 |
7 |
武鹤,宇文翀,李文忠;降低路基高度是减少工程造价的一种有效方法[J];森林工程;1999年06期 |
8 |
姜荣泽;;上海高速公路路堤总沉降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政工程;2008年02期 |
9 |
吴耀宗;朱明;;EPS在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的应用研究[J];路基工程;2009年04期 |
10 |
杨丽君;孙斌祥;杨秋伟;刘琦;徐学祖;;加装采风口增强通风管路堤的降温效果[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1年01期 |
11 |
丁乾鼎;;关于路堤沉落加宽的讨论[J];路基工程;1988年02期 |
12 |
姜荣泽;上海高路堤软基分类及沉降特性分析[J];上海公路;1998年S1期 |
13 |
杜有秀;;路面排水方式对路堤边坡防护的影响[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
14 |
温学钧,王海燕;平微区高速公路合理路堤高度[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15 |
程国栋,张建明,盛煜,陈继;保护冻土的保温原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16 |
黄世飞;;京广线连江口—源潭间砂土路堤水害分析[J];路基工程;1988年02期 |
17 |
邢福乾,李有德;降低平原区高速公路路堤高度的探索[J];河南交通科技;1998年04期 |
18 |
黄清友,童申家,张建栋;沙漠公路路堤高度与沙埋关系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4年01期 |
19 |
郝传毅;陈国靖;;硬壳层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J];中国公路学报;1993年02期 |
20 |
郑斌;游宏;;成都至乐山高速公路平原区路段路堤高度选择[J];西南公路;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