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动圈理论在地下深部层状围岩支护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由于自然界层状岩体分布的广泛性,并且国家近几年各种工程建设趋于高峰期,致使层状岩体的工程稳定问题变得越来越受重视,反映到地下工程中则集中体现在岩体的支护上。层状岩体作为一种复杂岩体,其强度及变形性质通常呈现出横观各向同性或正交各向异性等特征,并且其破坏方式及机理也明显异于其他岩体,因此在设计层状围岩支护方式前需充分研究其破坏机理。为此,本论文通过引入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手段就深部层状岩体围岩支护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性成果如下:
(1)研究了无层状岩体中圆形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得到了巷道围岩的塑性区半径和松弛区半径,并探讨了巷道深度、巷道半径、围岩抗剪参数与围岩松动圈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定性研究了层状岩体对围岩松动圈的影响,发现层状岩体的强度及变形特征具有显著的倾角效应,并且其数值大小依赖于岩石材料的各向异性程度。
(2)运用RFPA2D-SRM计算软件,分别研究了无层状岩体及层状岩体中巷道围岩的松动破坏情况,验证了该软件的适用性,并探讨了不同层理倾角、不同侧应力系数下层状岩体中巷道围岩损伤弱化及裂纹萌生、扩张、贯通直至洞室破坏失稳过程,定性分析了层状岩体的工程稳定问题。
(3)通过引入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依次探讨了巷道围岩的主要支护对象、巷道支护围岩松动圈分类方法以及锚杆支护机理。以该理论作为指导,详细调查了沙坝土矿深部巷道的破坏情况,测试研究了红页岩的物理力学性质,现场测试了巷道表面与内部岩体的变形破坏规律,设计了一种协调变形吸能锚杆,最终优化了目前矿山使用的支护方式与施工工艺,并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D353
|
|
|
|
1 |
冯君,吕和林,李安洪;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
2 |
钟卫;周德培;杨涛;冯君;;顺层岩石高边坡在卸荷条件下失稳长度的确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
3 |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
4 |
朱泽兵,张东明;浅埋、富水、软弱黄土地段隧道施工技术[J];地下空间;2001年02期 |
5 |
刘庭金,朱合华,唐春安;围岩卸载损伤演化及应力场调整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2002年04期 |
6 |
高文杰;张子新;;围岩中关键块体的真伪识别及具体位置的确定[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
7 |
袁海利,芮勇勤,袁臻,黄晓燕,李永斌,王玉标;岩溶地下洞河诱发路基空间失稳机理数值模拟[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
8 |
杨林德;刘齐建;;土-结构物接触面统计损伤本构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
9 |
熊诗湖;邬爱清;周火明;;层状软岩力学特性现场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
10 |
龚建伍;夏才初;朱合华;;鹤上隧道围岩松动圈测试与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
|
|
|
|
|
1 |
张欣,廖心北,孙运轮;基坑开挖与土钉支护的FLAC程序分析[J];地下空间;2001年01期 |
2 |
耿大新,杨林德;层状岩体的力学特性及数值模拟分析[J];地下空间;2003年04期 |
3 |
张玉军,唐仪兴;层状岩体强度异向性地下洞室的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1999年01期 |
4 |
朱瑞赓
,吴绵拔;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花岗岩的破坏判据[J];爆炸与冲击;1984年01期 |
5 |
李迪
,王昌明;现场承压板变形试验的分层弹模计算[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1年02期 |
6 |
邬爱清;杨启贵;周火明;丁秀丽;尹健民;姜小兰;;清江水布垭枢纽地下厂房岩石力学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4期 |
7 |
董其伍;王哲;刘敏珊;;渐进均匀化理论研究复合材料有效力学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
8 |
朱浮声,王泳嘉;层状岩体等效模型数值分析[J];东北工学院学报;1992年06期 |
9 |
龚纪文,崔建军,席先武,林舸;FLAC数值模拟软件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2年03期 |
10 |
王学滨;地震前兆特征与岩样剪切应变率异常数值模拟[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