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胎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形态发育的研究
【摘要】:海马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为学习、记忆以及空间导航与定位;海马锥体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对整个海马的功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形态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鼠、猴、猫等动物,关于人胎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形态发育的研究甚少。
目的:探究人胎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的形态发育。
方法:取19孕周(GW)、20孕周、26孕周、35孕周、38孕周引产胎儿和8岁(Y)死亡儿童各1例,采用快速Golgi染色及带Neurolucida软件的共聚焦显微技术,对CA3区锥体神经元进行形态学测量,并计算细胞胞体的长度、面积、神经元顶树突与基树突的长度、树突节点数以及树突棘密度。
结果:19孕周和20孕周CA3锥体神经元细胞体非常小,胞体上树突细小,数量少;26孕周、35孕周、38孕周、8岁海马CA3区神经元锥体细胞胞体相对增长较大,其面积分别为363.8±15.8(μm2)、474.3±115.5(μm2).449.5±116.8(μm2).656.8±125.7(μm2);26孕周、35孕周、38孕周、8岁海马CA3区神经元锥体细胞基树突长度分别为146.0±65.6μm,1445.6±586.8μm,2329.1±815.6μm,2397.0±250.7μm;顶树突长度分别为248.5±103.5μm,1720.0±795.2μm,1506.7±555.7μm,2076.1±664.9μm;基树突节点数分别为3.3±1.0,22.4±6.3,26.0±10.3,17.8±2.2;顶树突节点数分别为4.0±2.9,8.9±4.2,16.5±3.8,12.4±6.1;基树突树突棘密度(个/10μm)分别为3.8±0.3,3.8±0.5,5.14±0.8,7.4±1.6;顶树突树突棘密度分别为3.3±1.1,4.1±0.2,5.6±.0,7.0±0.5。26孕周锥体神经元胞体长度和面积与35孕周、38孕周、8岁儿童相比差异明显(P0.05);35孕周胞体长度和面积与38孕周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8岁相比差异明显(P0.05);8岁时锥体细胞的胞体长度和面积与38孕周相比有明显增大;26GW、35GW、38GW与8Y锥体细胞随生长发育胞体基底部逐渐增宽,并伴有基树突数量增加;8Y与38GW相比较,锥体细胞树突长度差异不大但明显增粗,树突棘增多。
结论:在人胎发育过程中,26孕周至38孕周可能是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发育的最快时期;树突棘的形成可能开始于妊娠中晚期,其密度在童年期前持续增加。
|
|
|
|
1 |
耿进霞;;二氢卡因酸盐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影响[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2 |
贺立新;卢大华;;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形态发育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2年12期 |
3 |
周浩;刘烨;梁锦平;陈恒胜;邵建玲;;母子隔离应激增加幼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13期 |
4 |
范玲玲;王红伟;胡志红;任爱红;胡咏梅;杨东伟;;5-羟色胺-7受体激动剂对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7期 |
5 |
吴庆,任俊,陈助华,冯鉴强,陈培熹;孕烯酮硫酸酯对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延迟整流型K~+通道的影响[J];生理学报;1997年04期 |
6 |
李建国;徐造诚;;脚趾截除后大鼠前扣带回锥体神经元突触传递持续性增强(英文)[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
7 |
刘宇炜;黄丹;陈晓青;许晓利;艾永循;;甘氨酸对大鼠前额叶皮质锥体神经元串连动作电位影响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
8 |
张兵,荔志云,王义萍,侯家骥;老年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空泡变性”的观察[J];兰州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9 |
张卫鹏;史学峰;邢咏新;赵堪兴;;发育期大鼠视皮层锥体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变化[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
10 |
郭艳艳;张晓楠;招明高;;BKCa通道对小鼠杏仁核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0年06期 |
11 |
张兵,侯家骥;大鼠海马CA_1区锥体神经元在衰老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J];神经解剖学杂志;1995年03期 |
12 |
刘彦彤;高捷;王爽;;脑室内注射5,7-双羟色胺对内侧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5-HT_(1A)受体敏感性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5期 |
13 |
王殿仕,吕顺艳,洪桢;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J];解剖学报;2005年01期 |
14 |
吴小未;王邦安;汪萌芽;;石杉碱甲增强大鼠海马脑片CA1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传递[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2年10期 |
15 |
汪萌芽;;大鼠海马脑片锥体神经元的细胞内记录[J];皖南医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
16 |
刘振伟,王福庄;缺氧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膜电位的影响[J];神经科学;1994年03期 |
17 |
李瑶;史学锋;张腾月;程文博;王蕊;赵堪兴;;大鼠视皮层脑片锥体神经元树突膜片钳技术[J];眼科新进展;2011年07期 |
18 |
孟凯;李延海;谢雯;张莉;李萍;韩太真;;生后早期大鼠视皮层锥体神经元的电学特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5期 |
19 |
王福顺,冯鉴强,郭瑞鲜,王艳,陈培熹;大鼠前额叶锥体神经元的NMDA受体的单通道特性[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
20 |
陈小佳;谭涛;刘迢迢;田心;;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I_A和I_K在出生后早期的变化[J];生理学报;201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