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镍基LiNi_(1-2x)Co_xMn_xO_2正极材料的合成及改性研究
【摘要】:层状LiNi1-x-yCoxMnyO2材料兼具了LiNiO2、LiCoO2和LiMnO2三者的优点,成为极具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但是,LiNi1-x-yCoxMnyO2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容量衰减较快和倍率性能较差等,从而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因此,本文采用不同方法合成两种镍基LiNi1-2xCoxMnxO2(x=0.01和0.02)材料,并通过表面修饰及掺杂等手段,改善电化学性能。
采用喷雾干燥法和共沉淀法合成了层状LiNi1-2xCoxMnxO2(x=0.01和0.02),研究合成条件及合成方法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Rietveld结构精修发现,采用喷雾干燥法合成的LiNi1-2xCoxMnxO2样品阳离子混排程度分别为5.5%(x=0.01)和4.3%(x=0.02);共沉淀法合成的LiNi1-2xCoxMnxO2样品阳离子混排程度低于喷雾干燥法合成的样品,分别为3.8%(x=0.01)和3.1%(x=0.02)。电化学阻抗与电化学测试表明,共沉淀法合成的LiNi1-2xCoxMnxO2电荷转移阻抗更小,电化学性能优于喷雾干燥法合成的样品。以LiNi0.8Co0.1Mn0.1O2为例,在2.8~4.3V电压范围内,喷雾干燥法合成的LiNi0.8Co0.1Mn0.1O2在0.1C、0.5C、1C、2C和5C的放电容量分别为194.4、177.8、166.5、153.5和127.5mAh g-1;在0.5C、1C和2C循环5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7.8%、82.9%和80.3%。共沉淀法合成的LiNi0.8Co0.1Mn0.1O2在0.1C、0.5C、1C、2C和5C的放电容量分别为186.6、173.7、165.7、155.8和138.6mAh g-1;在0.5C、1C和2C循环5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1.1%、86.5%和83.8%。
采用喷雾干燥法合成了LiNi1-2xCoxMnxO2/RGO (Reduced Graphene Oxide,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α-NaFeO2型层状结构,且LiNi1-2xCoxMnxO2颗粒被薄层RGO包裹。电化学测试表明LiNi0.6Co0.2Mn0.2O2/RGO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优于LiNi0.6Co0.2Mn0.2O2材料,然而LiNi0.8Co0.1Mn0.1O2/RGO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不如LiNi0.gCo0.1Mn0.1O2。以LiNi0.8Co0.1Mn0.1O2和RGO为原料,采用固相混合法合成了LiNi0.8Co0.1Mn0.1O2/RGO复合材料,其中RGO含量为2%。复合材料0.1C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92.5mAhg-1,其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均优于LiNi0.8Co0.1Mn0.1O2。电化学阻抗表明RGO的添加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电荷转移阻抗,有利于改善电极充放电过程中的动力学性能。
以LiNi1-2xCoxMnxO2和NH4F为原料,采用低温氟化反应合成了氟掺杂的LiNi1-2xCoxMnxO2-zFz,研究了不同的氟掺杂量对材料结构、元素价态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LiNi1-2xCoxMnxO2-zFz(0≤z≤0.06)样品均为具有层状结构的纯相物质;随着氟掺杂量的提高,阳离子混排程度增加;XPS分析表明材料中过渡金属的元素价态发生变化,以对掺入的氟离子进行电荷补偿,进而引起材料晶格参数的变化。电化学测试表明适量的氟掺杂尽管略微降低了材料的初始放电容量,但改善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TEM和XRD证实了氟掺杂有利于稳定材料的结构,抑制电解液中HF对材料颗粒表面的侵蚀。而电化学阻抗表明氟掺杂可以有效降低材料的电荷转移阻抗,改善充放电过程中的动力学性能。图99幅,表38个,参考文献271篇。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M912
|
|
|
|
1 |
吴诗德;宋彦良;李超;王力臻;夏同驰;卫应亮;陈荣峰;;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J];材料导报;2011年05期 |
2 |
于锋;张敬杰;王昌胤;袁静;杨岩峰;宋广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及电化学性能[J];化学进展;2010年01期 |
3 |
王福庆;陈剑;张锋;衣宝廉;;锂离子电池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J];化学进展;2012年08期 |
4 |
叶乃清,刘长久,沈上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O_2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无机材料学报;2004年06期 |
5 |
袁小亚;;石墨烯的制备研究进展[J];无机材料学报;2011年06期 |
6 |
李宇展,任俊霞,周震,高学平,阎杰;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LiVPO_4F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10期 |
7 |
刘建文;李新海;王志兴;郭华军;胡启阳;;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盐LiBF_4的制备新方法及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9年01期 |
8 |
粟智;徐茂文;叶世海;王永龙;;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O_2的掺杂及其电化学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09年06期 |
9 |
王蓉;杨承旭;时迎国;孙玉增;李国宝;金头男;秦高梧;廖复辉;林建华;;1200℃合成Mn_3O_4-Fe_2O_3体系的物相关系、结构和阳离子分布(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2年05期 |
10 |
王红强,李新海,郭华军,张宝,郭永兴;石墨化中间相炭微球表面镀银的电化学性能[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
|
|
|
|
1 |
何向明,蒲薇华,王久林,姜长印,万春荣;锂离子电池富硫聚合物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池;2005年04期 |
2 |
曲涛;田彦文;翟玉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发展[J];材料导报;2004年02期 |
3 |
黄小文,史鹏飞;熔融浸渍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_2O_4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
4 |
常照荣,齐霞,吴锋,汤宏伟,孙东;低共熔混合锂盐合成LiNi_(0.8)Co_(0.2)O_2的研究[J];应用化工;2005年09期 |
5 |
刘进,吴绍华,兰尧中;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现状[J];云南冶金;2005年05期 |
6 |
代克化;王银杰;何平;谢燕婷;其鲁;;高密度LiMn_(0.4)Ni_(0.4)Co_(0.2)O_2正极材料的合成与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
7 |
卞锡奎;;薄膜二次锂离子电池正极研究进展[J];实验室科学;2007年06期 |
8 |
钟胜奎;王健;肖新和;李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化工新型材料;2008年05期 |
9 |
付文莉;;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9年09期 |
10 |
田成邦;刘妍;;锂离子电池钒系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中间体;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