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杂交稻株型构造特征及其规律研究
【摘要】:为了揭示不同阶段超级杂交稻株型构造特征及其规律,本研究以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杂交稻)典型代表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和Y两优2号为供试材料,以三系高产杂交稻汕优63作对照,对各主要生育时期的光合生产能力、茎秆性状、穗部性状、根系活力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
1.三个不同时期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均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两优培九、Y两优1号和Y两优2号的产量比对照汕优63分别增产17.4%、19.8%和33.7%,其优势主要体现在:①“源”足,表现为齐穗期上3叶叶基角、披垂角较小而卷叶指数较高,受光姿态好,后期上3叶叶绿素含量高且衰减慢,比叶重较大;②“流”畅,抽穗期到成熟期茎鞘物质输出率均在20%以上;③“库”大,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2.与对照汕优63相比,第一期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上三叶更直立,卷叶指数高;抽穗期叶面积指数为9.4,甚至比Y两优1号和Y两优2号还分别高10.6%和8.0%;但后期根系衰老较快,强、弱势粒灌浆高峰时间间隔较长(20天),异步灌浆明显。
3.第二期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进一步优化了全生育期株叶形,后期基部群体透光率较高,有利于充分发挥下层叶片的光合功能;同时后期根系活力明显提高,强、弱势粒灌浆高峰时间间隔缩短,仅为10天,比汕优63和两优培九分别缩短了5天和10天,保证了弱势粒的及早灌浆和籽粒充实。
4.齐穗期Y两优2号上3叶总叶面积为274.6cm2,显著大于两优培九和Y两优1号,同时群体颖花量显著增加,粒叶比大(0.68粒/cm2),源库关系更为协调;成熟期自然冠层高度达148.3cm,而秆高仅为85.8cm,具有“高冠层、矮穗层”的理想株叶形态;基部节间及穗下节间配置更一步优化,抗倒能力强。
对超级杂交稻株型改良的规律性趋势以及第四期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进行了讨论。
|
|
|
|
1 |
全永明;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的示范与推广概述[J];杂交水稻;2005年03期 |
2 |
吕川根;“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育成与应用技术体系”荣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J];江苏农业学报;2005年03期 |
3 |
宋德平,欧安锋,龚开伟,龚光雄;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04年06期 |
4 |
裴又良;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营养特性研究[J];杂交水稻;2005年03期 |
5 |
秦小晖;推广超级杂交稻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J];杂交水稻;2003年04期 |
6 |
全永明;超级杂交稻生育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02年02期 |
7 |
李春寿;高产 稳产 优质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特优7954[J];农村百事通;2005年07期 |
8 |
李建德;香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培两优慈4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5年04期 |
9 |
董雷;任彬彬;;湖南省超级杂交稻分子育种3年申请专利8~12项[J];北京农业;2009年29期 |
10 |
;数字[J];中国农村科技;2010年08期 |
11 |
;信息快递[J];种子世界;1999年04期 |
12 |
王荣富,张云华,钱立生,于江龙;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亲本的光氧化特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8期 |
13 |
辛业芸;“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入选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J];杂交水稻;2004年01期 |
14 |
容林熙;莫振茂;黄春东;黄春兴;李孟辉;白德朗;;超级杂交稻特优233高产栽培技术[J];作物研究;2009年04期 |
15 |
杨玉萍,邓可红,石伟平,杨慧莹;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穗肥施用时期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
16 |
许世觉,姚必仁,王细国,李经梓;两优培九超高产示范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01年02期 |
17 |
袁隆平;;希望之光——中国超级杂交稻[J];群言;2000年11期 |
18 |
邓勇,郭先华;袁隆平超级杂交稻“培矮643/E32”试种初报[J];农业科技通讯;2001年06期 |
19 |
敖和军,邹应斌,唐启源;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3年02期 |
20 |
;第三期超级稻研究取得积极进展[J];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