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_p增益的非线性系统鲁棒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结构L_p增益奇异值方法,研究了结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性分析与综合问题,并以一些新的观点重新看待非线性H_∞问题,讨论了其它增益问题与非线性H_∞问题的内在联系。
基于结构L_2增益奇异值进行的鲁棒分析与鲁棒综合,其基本依据是奇异值的边界特性,本文针对奇异值的上界特性给予了证明。本文重点研究了鲁棒稳定问题,得到了鲁棒稳定的充分条件,并讨论了保守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鲁棒分析中存在的保守性不仅和不确定性的结构有关,还和标称系统的输入有关。鲁棒性能问题、鲁棒综合问题都转化为鲁棒稳定问题,使得分析与综合问题统一起来。对于一类结构不确定非线性仿射系统,直接利用了鲁棒稳定定理与鲁棒性能定理,并把结论都表述成非线性矩阵不等式(NLMI)的形式。
本文以各种新的观点重新看待非线性H_∞控制问题。研究表明系统的无源性问题可以化为一个与之对应系统的L_2增益问题,本文利用Backstepping递推方法对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非线性系统进行无源化设计;对于更为一般的L_p增益问题,证明了在某种条件下L_p增益问题间是等价的;讨论了以ISS观点看待稳定性的思想,并把系统ISS问题转化为相应系统的L_2增益问题;介绍了逆最优H_∞问题,它与结构不确定系统的鲁棒稳定问题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
|
|
|
1 |
曹永岩,孙优贤;结构不确定线性系统的鲁棒性分析[J];信息与控制;1996年05期 |
2 |
徐胜元,齐延信,杨成梧;结构不确定性广义系统的鲁棒控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3 |
曹永岩,孙优贤;具有结构不确定性的输出反馈线性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分析[J];控制与决策;1996年04期 |
4 |
易宜连;最优鲁棒极点配置控制器的设计[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1年01期 |
5 |
王子栋,郭治;连续系统鲁樟约束方差估计的一种新方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5年02期 |
6 |
程加斌,张炎华,张钟俊;线性系统状态估计器的鲁棒设计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7 |
解三明,吴沧浦,赵纯均;非线性大系统分散型参考自适应控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8 |
刘旺;孙圣和;;NURBS曲面模型鲁棒数字水印嵌入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6年19期 |
9 |
武立军;;三维末制导律的鲁棒动态逆设计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7年08期 |
10 |
王国胜;谢永成;吕强;刘峰;;线性系统的鲁棒容错控制设计方法[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
11 |
汤恒胜;匡麟玲;周祖成;陆建华;;低轨卫星网络中的自适应速率网络编码[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0期 |
12 |
许洪贵;赵琨;田英杰;;鲁棒半监督ν-支持向量分类机[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0年02期 |
13 |
陈建国,冯国楠;一种自适应鲁棒伺服系统的设计[J];控制理论与应用;1984年04期 |
14 |
韩清龙,邬齐斌;线性连续区间系数控制系统的鲁棒镇定[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
15 |
宋申民,赵晓东;不确定性线性系统的鲁棒渐近跟踪控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1995年02期 |
16 |
张友安,胡云安,张潮海;高精度甚低速系统的智能鲁棒性控制设计方法[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96年04期 |
17 |
王兴成,贾欣乐;一类分布参数系统模型参考鲁棒自适应控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
18 |
王锦新,盖如栋,孟庆春;区间系统的鲁棒反馈镇定(1)[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
19 |
薛安克,尚群立,林岳松;一种参数不确定系统的鲁棒二次保稳定设计方法[J];机电工程;1999年05期 |
20 |
王银河,戴冠中;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模型输出跟随控制系统的鲁棒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