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中熊果酸的分离纯化研究
【摘要】:分离植物活性成分是目前医药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植物中提取的高纯度活性成分可以作为许多疾病的高效治疗药物。已有的药效研究表明,熊果酸是高血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极具前途的治疗药物。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方面,并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然而对这一极具开发前景的药物,针对工业化的分离纯化研究却较少,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运用超滤、化学富集和大孔树脂吸附组合技术进行了从苦丁茶中分离熊果酸的研究,旨在得到易于工业化的流程短、熊果酸回收率高和纯度高的工艺条件,为产业化奠定基础。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工艺路线设计合理,方法得当,产品纯度和回收率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1.首次对苦丁茶中熊果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通过与文献资料对比,证明在己研究植物中苦丁茶中熊果酸的含量最高,达到1.44%,苦丁茶是一种非常适于提取熊果酸的绿色植物,为熊果酸的提取分离开拓了新的药源植物;
2.按照已有分析方法测定熊果酸时,存在色谱峰扩展和基线漂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首次在流动相中同时加入酸性物质NaH_2PO_4和碱性物质二乙胺,有效调节了流动相的酸碱性和极性,使熊果酸在20min内与其它物质均能得到完全分离,色谱基线稳定,峰形好,为熊果酸的分析测定找到了一种特殊调节剂二乙胺,提高了分析速度和分析准确度;
3.使用低毒、环境友好的乙醇作为溶剂浸提苦丁茶中熊果酸。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回流时间是影响熊果酸浸出率的特别显著因素。最佳的工艺条件为:0.32~0.63mm的苦丁茶粉末,以1:14的固液比在85℃回流提取2次,每次2.5小时,乙醇浓度为90%。小实验放大220~250倍时,表明放大性能良好,放大实验结果令人满意;对苦丁茶浸出动力学研究表明,熊果酸浸出过程为孔扩散控制;
4.首次利用超滤技术对苦丁茶提取液进行了纯化处理。超滤可以有效去除色素、大分子物质和固体悬浮物,截留分子量为10000道尔顿的聚醚砜膜对熊果酸的透过率为99.2%,最佳操作压力为100~300kPa,超滤原料液熊果酸浓度为0.55mg/ml。膜的清洗实验发现,污染膜的主要成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可以溶于1%的氢氧化钠溶液,一部分可以溶于75%
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乙醇溶液,通过这两种溶液浸泡可以使膜通量恢复到新膜的96%以上;
5.针对传统工艺过滤困难,熊果酸回收率低的问题,首次探讨了苦丁
茶乙醇提取液中富集熊果酸的工艺。利用不同pH条件下存在于提取液中
各类物质的溶解性差异,有效地分离了熊果酸,避免了沉淀过程中的乳化
现象,提高了熊果酸的回收率,使熊果酸富集过程简便、高效和低成本。
最佳工艺条件为,碱化PH值为11,酸化pH值为4.5,稀释倍数为1倍,
富集物中熊果酸纯度可达28.0%以上,回收率为90.0%以上;
6.首次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富集柱和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柱串联的方法
分离纯化熊果酸。3#富集柱优先吸附熊果酸以除去大量杂质,使熊果酸的
纯度从28.05%提高到85.0%以上,再用2#纯化柱除去熊果酸中的部分杂质,
使熊果酸的纯度进一步提高到95.0%以上。分步洗脱3#富集柱时发现,50%
以下的乙醇溶液可以有效除去杂质,而熊果酸则可用pH为10的80%乙醇
溶液解吸,解吸率为98.0%以上。在pH为10的80%乙醇溶液中,2#纯化柱
对杂质的吸附率为98.76%,而对熊果酸的吸附率仅为0.05%。将3#富集柱
熊果酸的解吸过程与2#纯化柱杂质的吸附过程串联即可达到纯化熊果酸的
目的。3#富集柱和2#纯化柱再生容易,经过再生后,树脂的吸附率均可恢
复到98%以上;
7.通过对熊果酸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可以采用未反应核
收缩模型来描述。熊果酸的吸附速度由孔内扩散控制,吸附时间t与
1一s(l一x)2/s+2(l一x)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熊果酸的吸附等温线可用
Freundlich方程表示,同时证明吸附反应为放热反应。
|
|
|
|
1 |
王瑞兰,易俗,陈康贵,谭新中;螺旋藻废液中藻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2 |
王春玲;曹小红;闫仲丽;;江浙蝮蛇蛇毒中抗肿瘤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年S1期 |
3 |
武彩莲;郭长江;;离子交换法与氨基酸的分离纯化[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5年04期 |
4 |
李洪飞;孙大庆;张丽萍;;分离纯化甜叶菊甙树脂的筛选[J];江苏调味副食品;2013年01期 |
5 |
陈季旺,陶冠军,姚惠源;米糠蛋白类阿片拮抗肽的分离纯化[J];食品科学;2004年12期 |
6 |
付大雁,赵伟,郭锴,俞军;五步蛇蛇毒的分离纯化及综合利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年07期 |
7 |
张振龙,刘建源,杨云凯,崔春青,邓宛明,汤燕文,赵建英,郭秀梅,郭鹏;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的分离纯化及质量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5年07期 |
8 |
李菁华,赵伟;蚯蚓纤溶酶的分离纯化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5年05期 |
9 |
潘现军;张晓梅;;从猪胆膏中分离纯化鹅去氧胆酸的新工艺[J];河北医药;2006年02期 |
10 |
吴向阳;侯会绒;仰榴青;戚雪勇;姜松;;树脂吸附法分离纯化匙羹藤总皂苷[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11 |
郭小路;张万秋;阙瑞琦;邱慧;唐云明;;薄荷幼叶蔗糖酶的分离纯化与部分性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2 |
孙培龙;张奕敏;何荣军;杨开;;蜂花粉多肽分离纯化及免疫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8年03期 |
13 |
张婷;汪秋宽;刘建伟;谢智芬;史永富;何云海;;用弱碱性阴离子树脂分离纯化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工艺的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
14 |
徐淑媛;洪佳璇;晏桂敏;林燕飞;孙静芸;;鲜鱼腥草水提物分离纯化的工艺试验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8年02期 |
15 |
骆厚鼎;彭爱华;叶昊宇;陈俐娟;;制备型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北豆根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J];四川化工;2009年05期 |
16 |
阚国仕;王宗;陈红漫;;胡萝卜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组成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年12期 |
17 |
李健;李敏;刘宁;任惠峰;;莱菔多糖分离纯化及相对分子质量初探[J];食品工业科技;2010年01期 |
18 |
张庭廷;胡威;汪好芬;冉颖霞;郑春艳;;九华山黄精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化学表征[J];食品科学;2011年10期 |
19 |
杜志强;王建英;;猴头菌菌丝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10期 |
20 |
包怡红;李锐达;;乳清多肽的分离纯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11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