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疲劳损伤模型研究

关宏信  
【摘要】:疲劳开裂是沥青路面结构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而损伤演化是伴随疲劳过程发生的。采用疲劳损伤理论来分析沥青路面的疲劳开裂问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由于沥青混合料具有明显的粘弹性性质,采用传统的疲劳损伤理论无法反映温度和频率对疲劳损伤演化的影响,分析沥青路面的疲劳损伤问题所得结论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首先分析了路面行车荷载周期作用下沥青路面的粘弹性应力响应规律,近似的定性分析和结构计算都表明,可以将沥青路面周期荷载作用下应力的周期变化简化成半正弦波形式,并具有与行车荷载变化相同的频率。这种简化处理为本文后续的沥青混合料粘弹性模型的建立和沥青路面粘弹性疲劳损伤分析奠定了基础。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性质出发,利用能量耗散的观点,经理论推导得到了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疲劳损伤模型,该模型能够综合反映温度、荷载大小和加载频率对疲劳损伤演化的影响。分析表明,可以利用该模型来分析沥青路面裂纹形成阶段的疲劳寿命问题。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还提出了一种比较直观的新的疲劳损伤累积规律的判断方法,并从理论上探讨了“损伤等效状态”是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室内试验证明不了“损伤等效状态”存在的原因。 针对本文建立的粘弹性疲劳损伤模型,进行了沥青混合料的室内试验,包括应力松弛试验和疲劳损伤试验,由前者得到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材料参数,通过后者得到沥青混合了粘弹性疲劳损伤模型参数。分析了目前常用的沥青混合料室内疲劳试验方法在粘弹性疲劳损伤参数确定方面的适用性问题。 针对粘弹性疲劳损伤计算时间太长以致无法得到实际应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目前疲劳损伤计算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粘弹性疲劳损伤的简化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大量减少计算时间,是原本无法完成的粘弹性疲劳损伤分析问题变为可能。 最后,本文利用所建立的粘弹性疲劳损伤模型和粘弹性疲劳损伤计算方法分析预测了沥青路面疲劳裂纹形成阶段的寿命,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玉锋;李慧丽;;沥青混合料的低频疲劳损伤效应分析[J];公路与汽运;2007年04期
2 朱洪洲;严恒;唐伯明;;沥青混合料疲劳-蠕变交互作用损伤模型[J];中国公路学报;2011年04期
3 张伟;;基于耗散能理论的沥青路面温度疲劳开裂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5期
4 周晓青,李宇峙,应荣华,邵腊庚,孙立军;沥青混合料拉伸疲劳试验下疲劳损伤特性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郑健龙,吕松涛,田小革;基于损伤力学的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预估[J];中外公路;2005年03期
6 张婧娜,朱希岭,张肖宁;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的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7 王富玉;李艳玲;任立锋;;动荷载作用下的沥青混合料间接拉伸试验参数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09年04期
8 朱磊;何兆益;曹东伟;;沥青混合料动态特性试验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09年08期
9 吕松涛,田小革,郑健龙;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疲劳损伤效应模拟研究[J];公路;2005年02期
10 田小革;于志新;荆滨;;基于应力松弛试验下的沥青混合料非线性粘弹性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8期
11 宋鑫;钱振东;王江洋;;沥青混合料四点弯曲动态模量试验研究[J];石油沥青;2011年02期
12 王宏军;冷铺沥青混合料的材料及强度形成机理[J];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08期
13 朱亚萍,马翔宇,王楷银;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6期
14 吴加山;;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交通;2008年08期
15 回尚勇;叶奋;;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J];上海公路;2008年03期
16 张建立;李元元;李玮健;;Superpave沥青混合料在高速公路的应用[J];今日工程机械;2008年11期
17 王文波;修林茂;;铺筑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年02期
18 魏安清;;沥青混合料单轴压缩与四点弯曲动态模量对比研究[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年05期
19 胡其峰;;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害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0 杜玉兵;侯进军;;沥青混合料用集料的选择与级配组成优化设计[J];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起森;冯俊领;;大粒径沥青混合料沥青面层的应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何志勇;李自光;;沥青混合料再拌运输车试验研究[A];中国工程机械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倪富健;;聚酯玻纤布加筋沥青混合料应力疲劳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朝晖;黄云涌;李宇峙;;沥青混合料大型马歇尔击实试验方法与技术标准探讨[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孙燕娜;陈传尧;;沥青路面的车辙损伤预测[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卢永贵;;沥青混合料结构参数探讨[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上册[C];2005年
7 钟超敏;;城市桥梁面层沥青混合料特点及其技术对策初探[A];全国城市桥梁青年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王为标;杨全民;孙振天;王文进;屈漫利;;碾压混凝土坝的沥青混合料防渗结构[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03年度学术年会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9 刘大梁;刘小燕;罗立武;赵锋;;预拌式冷铺沥青混合料的研制与应用[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10 王随原;周进川;何演;;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试验研究[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宏信;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疲劳损伤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2 叶永;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刘建勋;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吕得保;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易军艳;基于界面行为的多孔沥青混合料冻融损伤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6 尹应梅;基于DMA法的沥青混合料动态粘弹特性及剪切模量预估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刘慧;嵌挤骨架型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宏富;基于强度与刚度衰变的沥青混合料非线性疲劳损伤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9 谭发茂;沥青混合料离析及其对路面结构均匀性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8年
10 马莉骍;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老化过程中的粘弹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红红;基于层位功能考虑的各结构层沥青混合料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闫超;沥青混合料间接拉伸试验的弹粘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0年
3 孙杰;基于应力控制模式下的沥青混合料疲劳开裂预估模型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至飞;温拌助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谢君;活性矿粉对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能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孔令然;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贾建峰;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面层与基层间沥青混合料功能层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张慧鲜;基于抗剪强度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改善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9 尚晋;不同温度和轮载下沥青混合料车辙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田世亮;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温拌效果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铮;环保沥青混合料扮靓长安街[N];科技日报;2009年
2 葛玲玲徐亚栋;南理工研发成功沥青混合料搅拌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3 项煜虹;长安街披上环保衣[N];大众科技报;2009年
4 郭少言 刘崭;西安公路院成功研制沥青混合料微波加热车[N];中国交通报;2010年
5 任晓明;温拌沥青混合料首次用于省城道路养护[N];太原日报;2009年
6 交轩;应用温拌技术 筑路节能无污染[N];中国交通报;2010年
7 记者袁岚 通讯员张东平;京西铺设北京首条低碳示范路[N];中国建材报;2010年
8 彭丽;长安街大修彰显绿色科技理念[N];中国化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艳 实习生 宫玉斐;废钢渣旧轮胎成辅料[N];科技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郑宗杰 孟庆丰;温度一降 污染骤减[N];中国交通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