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矿山地下采空区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研究
【摘要】:
地下矿山开采会形成地下采空区,由于采矿方法、管理措施等的不同,采空区会有多种结构形态,采空区可能导致矿震、空气冲击波、突水、岩爆、地面塌陷等多种形式的灾害,因此,目前采空区已成为地下矿山主要灾害源之一。本文在调研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地下采空区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并以系统工程理论、风险评估理论、可靠性理论、经济学原理等为基础,进行了采空区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研究,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1)明确了采空区风险评估的相关概念,通过分析采空区风险评估的组成,构建了采空区风险评估体系的框架模型和采空区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流程。
(2)对地下采空区的受力状态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事故树分析了采空区顶板冒落的事故致因机理,得出了影响采空区安全的主要因素,总结了采空区危害类型和影响范围。
(3)对采空区危险性、易损性和破坏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能量守恒和转移理论,建立了能量转移事故致因模型,该模型可以定量分析采空区危险性,另外在危险性分析基础上,对采空区影响范围内的社会经济进行价值核算和破坏损失分析,得出了受灾体易损性和破坏性。通过对采空区危险性和破坏损失分析,建立了采空区风险评估体系。根据风险评估所得的风险等级,制定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地下采空区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
利用上述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对铜坑矿92号矿体R盘区的42号采空区进行了风险评估,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D32
|
|
|
|
1 |
吴建军;层次分析法在危险评价中的应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
2 |
白勤虎,吴慈生,王新元;我国工业重大灾害的Delphi预测方法及其应用──重大危险源辨识的德尔菲(Delphi)专家系统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S1期 |
3 |
陈庆凯,任凤玉,李清望,陶于强;采空区顶板冒落防治技术措施的研究[J];金属矿山;2002年10期 |
4 |
唐敏康,朱易春,刘辉;金属矿山重大危险源辩识与控制[J];金属矿山;2004年10期 |
5 |
方建勤,彭振斌,颜荣贵;冒落矿震动能释放及其破坏性的研究[J];矿冶工程;2004年03期 |
6 |
吴宗之;制定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探讨[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5年01期 |
7 |
刘铁民;我国安全科技成就“九五”回顾及“十五”展望[J];林业劳动安全;2001年01期 |
8 |
熊仁钦;顶板大面积来压破坏机理的研究[J];煤炭学报;1995年S1期 |
9 |
潘岳,刘英,顾善发;矿井断层冲击地压的折迭突变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
10 |
谢和平,彭瑞东,鞠杨,周宏伟;岩石破坏的能量分析初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5期 |
|
|
|
|
|
1 |
朱自强;;企业实施安全标准化中的风险管理[J];安全;2007年08期 |
2 |
张青松,刘茂,师立晨;有机过氧化物生产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03期 |
3 |
来兴平;西部矿山大尺度采空区衍生动力灾害控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4 |
王飞,王伟策,王耀华,顾月兵,陆明,刘强;挡波墙对空气冲击波的削波作用研究[J];爆破器材;2004年01期 |
5 |
庞伟宾,何翔,李茂生,任辉启;空气冲击波在坑道内走时规律的实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3年06期 |
6 |
张永水;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拱桥技术状况评定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7 |
张长敏;董贤哲;祁丽华;赵波;;采空区地面塌陷危险性两级模糊综合评判[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
8 |
张梁,郝秀英;地质灾害经济学导论[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5年02期 |
9 |
林大建;郑新宇;邬长福;;矿山竖井安全状况蝴蝶突变评价模型的分析和探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5期 |
10 |
何晓燕;梁志勇;;水库溃坝后果及风险标准研究综述[J];中国防汛抗旱;2008年06期 |
|
|
|
|
|
1 |
张子新,孙钧;二十一世纪上海大都市发展与地下空间开发[J];地下空间;1999年02期 |
2 |
蒋树屏;岩体工程反分析研究的新进展[J];地下空间;1995年01期 |
3 |
宗琦,杨吕俊;岩石中爆炸冲击波能量分布规律初探[J];爆破;1999年02期 |
4 |
徐世杰,陈忠奇,白琪光;“矿震”诱发机制的探讨[J];地震;1987年05期 |
5 |
高庆华,张业成,苏桂武;自然灾害风险初议[J];地球学报;1999年01期 |
6 |
聂高众,高建国;21世纪中国的自然灾害发展趋势──以地震和旱涝灾害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1年03期 |
7 |
徐林生,王兰生;岩爆类型划分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3期 |
8 |
张斌,符文熹,任光明,聂德新;深埋长隧道岩爆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初探[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9年01期 |
9 |
孙广忠,黄运飞;围岩弱化原理及其分析[J];地质科学;1989年04期 |
10 |
吴立新,王金庄,孟顺利;煤岩流变模型与地表二次沉陷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199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