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经不同手术方法矫形融合治疗术后肺功能的变化及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2年肺功能的变化规律及意义。
方法:从2003年10月到2006年3月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85余例脊柱侧凸患者中,选择有结构性胸弯或胸腰弯的67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根据矫形手术入路的不同将67例患者分为三组:第1组(n=19)行单纯后路矫形内固定异体骨植骨融合术,第2组(n=28)行后路矫形内固定、胸廓成形、自体肋骨植骨融合术,第3组(n=20)行前路松解、后路矫形内固定、胸廓成形、自体肋骨植骨融合术。67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3月、1年、2年各个时间点分别测量肺功能值与侧凸Cobb角和胸椎后凸角,其中肺功能值用用力肺活量(FCV)、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及其预计值百分比(FCV%、FEV1%)表示。用统计学方法测量分析数据。
结果:在术后3月时,三组患者肺功能分别与术前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术后2年随访时第1组患者肺功能较术前水平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且术后2年明显优于术前水平;其他两组(第2组和第3组)术后2年分别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基本和术前水平相当。术前肺功能值和侧弯Cobb角及胸椎后凸角存在负相关性,其相关系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经统计学检验存在明显意义(P<0.05)。
结论:1)单纯后路手术矫形术后3月肺功能值均下降,术后2年的肺功能优于术前水平。2)后路矫形联合胸廓成形术或/和前路松解患者,术后3月肺功能亦下降,术后2年肺功能基本达到术前水平。3)肺功能值和胸椎Cobb角及胸椎后凸角成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