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由于单个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以及设备等方面,有其局限性,难以实现技术创新,而合作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企业对自身的依赖性,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可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创新风险。合作技术创新被实践证明为一种有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然而,合作技术创新也存在不少风险,大量实例研究表明,约有50%的合作技术创新结果被成员企业认为是不满意或失败的。因此,立足于当前合作技术创新的应用背景,开展该领域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文献分别对技术创新与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研究,但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鉴于这些理论难以有效指导合作技术创新实践活动,故有必要借助于现有技术创新、项目评价以及风险管理等理论对合作技术创新进行研究。通过对合作技术创新过程的分析可知,其研究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如何从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风险等方面对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为企业选择合适的合作技术创新项目提供决策依据,以降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如何针对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提出具有操作性强的数量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帮助企业降低合作技术创新项目风险。
为此,论文以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评价和创新过程中的项目风险管理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和梳理国内外有关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评价和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合作技术创新的特点,旨在建立合作技术创新指标体系的优化算法,确定项目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创新项目的评价方法;对合作技术创新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以构建风险评估方法和风险预警模型,给出风险处理方法;并以湖南有色下属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如下。
(1)通过分析和归纳合作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特征和模式,以及关于粗糙集理论的项目评价指标优化、项目评价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理清了合作技术创新的有关概念、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评价与风险管理的理论脉络,提出了合作技术创新的几种合作模式,为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评价与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际运作方向。
(2)提出了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方法,构建了项目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合作技术创新项目的特点与评价指标体系适用性差的现状,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了多个行业不同层次的受访者对指标的评价意见,利用模糊聚类和粗糙集理论,提出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方法,并构建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评价的指标体系。
(3)提出了合作技术创新项目的两阶段评价方法,即粗评价与精评价方法。根据合作技术创新项目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在项目评价过程中,由于决策者给出的评价一般是模糊数,因此,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评价采用区间数评价。在粗评价阶段,提出了基于区间数的模糊聚类方法对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粗选,有利于创新企业从大量备选项目中,筛选出一批具有创新价值的项目;在精评价阶段,提出了随机模拟方法对筛选出的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更深入的评价和比较,以提高企业合作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率。
(4)针对合作技术创新项目的特点,研究了合作技术创新项目风险的识别方法,构建了合作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根据合作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提出了基于二元语义的证据推理风险评估方法和基于二元语义的人工神经网络风险预警模型。根据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结果,结合决策条件,给出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风险处理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为企业管理与控制合作技术创新项目风险,提供了辅助手段和有益参考。
(5)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有色的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湖南有色下属子公司提出的合作技术创新项目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通过对湖南有色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评价、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论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及风险处理策略是正确和有效的。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F273.1
|
|
|
|
1 |
赵振武;唐万生;;模糊实物期权理论在风险投资项目价值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
2 |
李金林;刘春光;;企业技术创新的多目标决策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24期 |
3 |
贺树云;科技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05期 |
4 |
刘超;对信用风险预警研究有关问题的探讨——评《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J];金融论坛;2005年02期 |
5 |
尤天慧,樊治平;区间数多指标决策的一种TOPSIS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2年09期 |
6 |
黄敏,李凤娥,王兴伟;基于PERT的虚拟企业风险评价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
7 |
黄映辉;项目管理成功实施的关键选择[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
8 |
束洪春,孙向飞,于继来;粗糙集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03期 |
9 |
董立新,肖登明,王俏华,吕干云,刘奕路;模糊粗糙集数据挖掘方法在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油中溶解气体的分析诊断[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4年05期 |
10 |
向为民,冯梅,石琴;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2期 |
|
|
|
|
|
1 |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兼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健;[N];光明日报;2009年 |
|
|
|
|
|
1 |
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
2 |
顾基发;;评价方法综述[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
3 |
郭仲伟;徐联仓;朱力群;曹跃和;;宏观质量评估的理论与方法[A];企业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
4 |
张吉军;;指标为区间数的多指标决策方法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
5 |
范九伦;裴继红;谢维信;;区间值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A];模糊集理论与应用——98年中国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8年 |
6 |
徐泽水;;模糊综合评价的排序方法研究[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
|
|
|
|
|
1 |
李昊;;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制问题[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
2 |
邱惠;;护理风险管理在我科的做法与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第11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
3 |
梁飞媛;;现金流量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4 |
朱静华;徐小红;;护理风险管理[A];河南省第十次手术室护理学术会议暨围手术期安全护理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8年 |
5 |
杨玲玲;;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8年度全国“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三等奖论文汇编[C];2008年 |
6 |
李欢;陈宏;;供应链风险探讨[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4年 |
7 |
武志昂;;药品风险管理概要[A];2008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08年 |
8 |
张立萍;;现代风险管理环境下的风险导向审计研究和应用[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8年度全国“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一二等奖论文汇编[C];2008年 |
9 |
徐滨;;浅析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
10 |
孙育红;;手术室的风险管理[A];全国第十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