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C诱发大鼠慢性胰腺炎模型的建立及其胰腺炎纤维化发生机制研究
【摘要】:
第一部分DBTC诱发慢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应用DBTC诱导建立SD大鼠CP模型,并加以两种作用点不同的药物干预,研究CP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理学变化、纤维化程度、血请AMS变化及浸润炎性细胞的作用。
方法
实验组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入0.8 mg/kg DBTC的80%乙醇溶液,2天后再随机分为A组30只,不用任何药物;B组26只,按6mg/kg.d行每天一次腹腔内注射己酮可可碱注射液(PTX);C组37只,每周腹腔内注射曲古霉素A(TSA)1ml(1μg/ml);对照组尾静脉注入等量80%乙醇溶液。实验组鼠分别于第14天、28天和56天处死,对照组鼠于第56天处死。处死鼠均行大体肉眼观察及胰腺、肝、肺、肾镜下病理学观察及胰腺病理学评分;血清AMS含量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胶原纤维染色为VG染色法,肥大细胞为甲苯胺蓝染色法;巨噬细胞、CD_4~+和CD_8~+染色均为EnVision免疫组化法。
结果
(1)大体观察:A、B和C三组胰腺在14天、28天和56天处死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包膜张力增加、局部胰腺坏死出血及与周围组织有粘连,28天和56天鼠部分胰腺出现局限性硬结节形成,以上表现B组和C组比A组轻。对照组胰腺均正常。实验组胰腺外部分肝、肺出现出血、坏死及脓肿形成。
(2)镜下观察及评分:对照组胰腺组织学结构正常。实验组中56天处死鼠病理学评分、纤维化评分及CP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4天处死鼠(P<0.05或P<0.01)。实验组之间CP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A组28天和56天处死鼠中至重度CP发生率明显高于B和C组(P<0.05)。实验组胰腺外肝、肺镜下表现相似于肉眼表现。
(3)血清AMS:各实验组血清AMS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4)炎性细胞计数:各实验组56天处死鼠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计数明显高于14天处死鼠(P<0.05)和对照组(P<0.01);B和C组56天处死鼠CD_4~+计数明显低于14天处死鼠(P<0.01),但CD_8~+计数则相反(P<0.01);实验组之间CD_4~+/CD_8~+比值无明显差异,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
(5)相关性分析:实验组病理学评分、纤维化评分、巨噬细胞计数和肥大细胞计数之间均呈密切正相关(P<0.01);A组和C组病理学评分与CD_4~+计数均呈密切负相关(P<0.05或P<0.01);A组纤维化评分与CD_8~+计数呈密切负相关(P<0.01)。
结论
(1) DBTC一次性尾静脉注射能成功地建立SD大鼠CP模型,该模型具有操作简单、建模时间短、CP发病率高及费用低等优点。但DBTC对肝、肺等主要脏器有一定非致死性毒副作用。(2)该模型较符合人类CP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其血清AMS含量改变。(3)胰腺组织内浸润的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及CD_8~+细胞在该模型CP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大鼠慢性胰腺炎纤维化发生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CP发生发展与炎性细胞、PSC及细胞生长因子的关系以及PTX、TSA干预大鼠CP的作用。
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胰腺组织经4%甲醛固定后制作石蜡包埋切片。α-SMA和desmin染色为EnVision二步法,PDGF-BmRNA、TGF-β1mRNA、CTGFmRNA染色为原位杂交法。
结果
(1)炎性细胞计数见第一部分;(2)各实验组不同时间点活化-PSC(a-PSC)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组28天和56天处死鼠a-PSC计数明显高于14天处死鼠(P<0.05),B和C组56天处死鼠a-PSC计数明显高于14天处死鼠(P<0.05)。(3)实验组各时间点静止-PSC(s-PSC)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三组各时间点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4) B、C两组28天和56天处死鼠CTGFmRNA和PDGF-BmRNA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组56天处死鼠TGF-β1mRNA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A组和B组56天处死鼠TGF-β1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14天处死鼠(P<0.05);A组28天和56天处死鼠CTGFmRNA和PDGF-BmRNA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均明显高于14天处死鼠(P<0.05或P<0.01)。(5)实验组a-PSC、s-PSC计数及PDGF-BmRNA、TGF-β1mRNA、CTGFmRNA表达阳性率和评分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6)轻、中和重度CP a-PSC计数及TGF-β1mRNA、CTGFmRNA、PDGF-BmRNA表达评分和计数均高于正常组(P<0.01);中度和重度CP a-PSC计数及CTGFmRNA、PDGF-BmRNA表达评分和计数均明显高于轻度CP(P<0.05或P<0.01);轻度和中度CP s-PSC计数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1)。(7)实验组中a-PSC计数及TGF-β1mRNA、CTGFmRNA、PDGF-BmRNA表达评分均与病理评分、纤维化评分呈密切正相关(P<0.05或P<0.01);实验组中a-PSC计数与TGF-β1mRNA、CTGFmRNA、PDGF-BmRNA表达评分均呈密切正相关(P<0.01)。
结论
(1)a-PSC参与了CP的纤维化过程,PDGF-BmRNA、TGF-β1mRNA、CTGFmRNA三种细胞因子能活化PSC及与胰腺纤维化关系密切。(2)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与活化PSC有较密切关系。(3) CP发病机制复杂,单独作用于某个环节的药物难以对其发病进行控制,如PTX和TSA。
|
|
|
|
1 |
王贞榆;;慢性胰腺炎的胰管压力[J];国际外科学杂志;1983年01期 |
2 |
龚自华;慢性胰腺炎实验模型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1年04期 |
3 |
钱家鸣;我国慢性胰腺炎病因分析[J];胰腺病学;2004年02期 |
4 |
张春旺;慢性胰腺炎并发脾内假性囊肿形成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18期 |
5 |
李建胜;顾晓丹;王彦君;;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CT影像鉴别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02期 |
6 |
郭晓钟;;慢性胰腺炎的诊断路径[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年05期 |
7 |
鲁泽清;张延令;;切除慢性胰腺炎病人的胰腺用新法制备的自体胰岛进行移植[J];国际外科学杂志;1982年01期 |
8 |
鲁泽清;;慢性胰腺炎的全胰切除[J];国际外科学杂志;1985年06期 |
9 |
李家树;;慢性胰腺炎引起黄疸一例[J];江西医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
10 |
刘贤锡;慢性胰腺炎静止期血浆胰酶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1986年05期 |
11 |
吴世清;高河元;;慢性钙化性胰腺炎1例[J];福建医药杂志;1988年04期 |
12 |
李占京;巢振南;徐远未;;胰管栓塞术治疗慢性胰腺炎[J];人民军医;1990年12期 |
13 |
刘艳;;慢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要点[J];国际护理学杂志;1992年03期 |
14 |
齐兆生;在一个中心医院的慢性胰腺炎手术疗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5年02期 |
15 |
张怡杰,王本茂,唐岩,胡先贵;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附2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6年12期 |
16 |
薛桂清,张伟,孙坤;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诱因分析[J];黑龙江医学;1997年11期 |
17 |
马刚;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J];日本医学介绍;1999年06期 |
18 |
佟卫刚,卢实春!610041成都,胡骥!610041成都,陈鹏!610041成都,严律南!610041成都;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及远期疗效[J];中华外科杂志;2000年02期 |
19 |
吴建新
,孟祥军
,李定国
,陆汉明;慢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J];中国内镜杂志;2002年10期 |
20 |
王晓卫,汤韧,王芳芳;慢性胰腺炎发病机理和中医药治法现状[J];中药材;2002年04期 |
|
|
|
|
|
1 |
苏东星;;慢性胰腺炎21例误诊分析[A];2005年全国慢性胰腺炎学术大会专集[C];2005年 |
2 |
叶萍;;慢性胰腺炎儿童的发病因素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
3 |
许国铭;徐肇敏;;欢迎词[A];2005年全国慢性胰腺炎学术大会专集[C];2005年 |
4 |
G Adler;;慢性胰腺炎的分型[A];2005年全国慢性胰腺炎学术大会专集[C];2005年 |
5 |
丁震;侯晓华;;GP2对慢性胰腺炎诊断价值的研究[A];2005年全国慢性胰腺炎学术大会专集[C];2005年 |
6 |
林鸿;贺学强;张清勇;孙嘉霞;唐灵巧;;慢性胰腺炎18例临床分析[A];2005年全国慢性胰腺炎学术大会专集[C];2005年 |
7 |
孙振兴;李兆申;许国铭;程文芳;袁伟建;王洪波;;慢性胰腺炎ERCP的X线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
8 |
姚榛祥;;慢性胰腺炎的诊治[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
9 |
张志宏;;贺词[A];2005年全国慢性胰腺炎学术大会专集[C];2005年 |
10 |
杨秀疆;刘苏;谢渭芬;;EUS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A];2005年全国慢性胰腺炎学术大会专集[C];200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