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离子型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摘要】:本文设计了三种分散聚合体系和一种无皂细乳液聚合体系:(1)在无稳定剂的分散聚合引入阳离子功能单体DMC;可聚合单体DMC是一种有效的阳离子功能单体,制备得到了粒径范围在1.06~1.62μm的单分散阳离子PS微球;当V(St)=4ml,V(DMC)=0.1ml,m(AIBN)/m(St)=1%时,制备的PS粒子分散系数最低,得到了粒径为1.36μm,分散系数为0.02的PS微球;(2)在无稳定剂的分散聚合中,单纯以阳离子引发剂V-50提供阳离子电荷,能有效稳定无稳定剂的分散聚合,制备得到的PS微球平均粒径随V-50用量的增加而增大,直到不能形成微球;随着St用量的增加,PS微球粒径逐渐增大,粒度分布系数也基本上是呈增加的趋势;随着分散介质中含水量的提高,PS微球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呈变窄的趋势,当水体积大于10ml时,PS不能成球;(3)在无稳定剂的分散聚合中引入功能单体HEA,实现微球表面的羟基功能化,制备得到了表面羟基功能化的PS微球;HEA的亲水基团有利于无稳定剂的分散聚合稳定成核,并且PS微球的粒径随HEA用量的增加而增大;V-50的用量在0.5wt%~2.0wt%范围时,能够得到单分散的PS微球;(4)在无乳化剂的无皂细乳液聚合中,用超声波进行细乳液均化,以阳离子引发剂提供电荷,产生静电排斥效应稳定无皂细乳液聚合;通过无皂细乳液聚合制备了粒径范围在0.12到0.52μm的阳离子型单分散的PS微球;得到了最优的细乳化条件,即超声功率为350W,超声时间为4min;无皂细乳液聚合在一个很宽的引发剂浓度范围内均能制备出单分散PS微球,而且电荷排斥效应对无皂细乳液聚合有一定的稳定作用;实验结果采用SEM、XPS、~1H-NMR、GPC等手段进行表征,并探讨了各个聚合反应的稳定机理。
|
|
|
|
1 |
唐庆杰,吴文荣,安秀林,管荻华;石蜡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2 |
范琳;磁性多孔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J];广东化工;2005年07期 |
3 |
刘惠玉;陈东;唐芳琼;凌慧;任湘菱;;化学镀法制备银壳聚苯乙烯微球[J];物理化学学报;2006年05期 |
4 |
于晓辉;董相廷;王进贤;杨晓峰;王慧茹;于伟利;崔启征;;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微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5 |
黄炜东;秦学;周雷激;陈路;;氨基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2期 |
6 |
许艳军;王春明;龙瑶;潘建波;颜晓梅;;液相芯片中功能性聚苯乙烯微球的合成及鉴定[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7 |
于娜;刘崇举;单妍;陈克正;;尺寸可控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8 |
熊大伟;姚金水;陈淑祥;高翠玲;彭晓辉;;连续法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及粒径影响因素的研究[J];塑料工业;2011年11期 |
9 |
张力;袁桂梅;陈胜利;;种子溶胀聚合法制备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J];中国粉体技术;2011年03期 |
10 |
杜赞玲;常静;郑娜;浦群;曹堃;;巯基改性毛发状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1年06期 |
11 |
胡万群;周逸城;邱忻凯;杨凯平;邵伟;张万群;;磁性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实验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年11期 |
12 |
赵军,明伟华,吕绪良,汪长春,府寿宽;稀链聚苯乙烯微球的特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年12期 |
13 |
史国利,马建标,何炳林;一种吸附荧光素的生物素化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5年05期 |
14 |
冯小兵,李已明,金士九;功能性聚苯乙烯微球的合成[J];高技术通讯;1995年01期 |
15 |
徐伟,陈殿勇,华中一,吕绪良,胡建华,府寿宽;聚苯乙烯微球表面的链段堆积状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年08期 |
16 |
尤丽莎,张文敏;微波辐照合成单分散、大粒径的聚苯乙烯微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17 |
张凯,王宇光,雷毅,江璐霞;微米级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研究[J];化工进展;2002年10期 |
18 |
李艺,李效玉;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19 |
张凯,傅强,黄渝鸿,周德惠;聚苯乙烯微球表面接枝丙烯腈的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05年06期 |
20 |
曹堃,杨明涛,姚臻;聚苯乙烯微球表面温敏性毛发特性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