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磁辐射信号的煤岩变形破裂自忆性预测模型研究
【摘要】:
国内外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煤岩电磁辐射与煤岩体的变形破裂过程密切相关。国内学者根据电磁辐射特性提出了非接触式电磁辐射预测技术,可以有效地预测煤岩动力灾害。但是,现有的电磁辐射预测技术在进行现场测定时,为了不影响生产,一般是不定时定点进行测定,测定时间也较短,因而不能实现连续监测,大大影响了预测的准确度。因此,怎样做到既不必采用电磁辐射连续监测又能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是本文的研究核心。
本文借助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矩阵论、高等数学、自忆性原理等数学理论,在现场实测煤岩电磁辐射信号的基础之上,建立电磁辐射信号时间序列的自忆性预测模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煤岩变形破裂电磁辐射实验研究。借助电磁辐射信号监测仪和电液伺服加载系统,进行各种煤岩样品在受载过程中电磁辐射实验研究,以考察煤岩受载过程应力应变变化与电磁辐射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
(2)自忆性模型的建立。基于电磁辐射信号,利用自忆性的思想设定一个可能的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然后运用双向差分法反演出方程的具体形式。将非线性常微分方程作为动力核,运用系统自忆性原理,推导得一个差分-积分方程;运用最小二乘法求得该方程离散化形式中的自忆系数,从而建立起时间序列的自忆性模型。
(3)实例分析。以上述自忆性模型,运用到其他时间段进行电磁辐射信号预测,结果显示了自忆性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自忆性原理对电磁辐射信号的预测模型研究,具有良好的预报效果,这为我国在煤岩动力灾害预测方面提供了参考。
|
|
|
|
1 |
肖红飞,何学秋,冯涛,王恩元;煤岩灾害动力现象危险性预测中的定向定位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11期 |
2 |
史先奎;陈世海;梁俊义;刘杰;;冲击地压多信号监测软件的设计[J];工矿自动化;2010年11期 |
3 |
肖红飞,何学秋,冯涛,王恩元,朱川曲;基于FLAC~(3D)模拟的矿山巷道掘进煤岩变形破裂力电耦合规律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
4 |
皇甫大恩;刘贞堂;;煤岩破坏流变模型的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3期 |
5 |
;电磁辐射法预测煤岩动力灾害技术及装备[J];煤炭工程;2010年10期 |
6 |
蔡旭晖,邵敏,苏芳;甲烷排放源逆向轨迹反演模式研究[J];环境科学;2002年05期 |
7 |
张加昆,丁学刚,张国庆,周万福,陈宗果,胡青;西宁市北川地区氟化物环境容量的计算[J];青海环境;2001年04期 |
8 |
窦林名,田京城,陆菜平,吴兴荣,牟宗龙,张小涛,李志华;组合煤岩冲击破坏电磁辐射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9期 |
9 |
王恩元,何学秋;煤岩变形破裂电磁辐射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0年01期 |
10 |
王恩元,何学秋,刘贞堂,聂百胜,马尚权;煤岩变形破裂的电磁辐射规律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
11 |
陈楚群,施平;应用水色卫星遥感技术估算珠江口海域溶解有机碳浓度[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
12 |
肖红飞,何学秋;煤岩冲击矿压过程电磁辐射传播规律的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13 |
肖红飞;彭斌;;基于均生函数模型的冲击矿压电磁辐射预测研究及其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
14 |
刘贞堂;贾迎梅;王恩元;李忠辉;凌利;丁学龙;;受载煤体电阻率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煤炭;2008年11期 |
15 |
刘贞堂;赵恩来;王恩元;王静;;不同尺度电磁辐射时间序列的混沌特征初步分析[J];煤炭学报;2009年02期 |
16 |
秦跃平;王丽;李贝贝;崔丽洁;;压缩实验煤岩孔隙率变化规律研究[J];矿业工程研究;2010年01期 |
17 |
高忠红;何富连;孟筠青;王波;;利用井上下电磁辐射确定煤岩动力灾害的钻屑量预警值[J];煤炭学报;2011年04期 |
18 |
李忠辉;王恩元;何学秋;刘贞堂;宋霞女;刘晓斐;王云海;;含水量对煤岩电磁辐射特征的影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19 |
周万福;牛生杰;;氟化物环境容量的研究[J];气象科学;2006年05期 |
20 |
李忠辉;王恩元;刘贞堂;宋晓艳;李艳娜;;煤岩破坏表面电位特征规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