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使者社会认同的质性研究
【摘要】:
研究目的:揭示大学生志愿行为与利他行为具有的心理特点,提出如何根据大学生志愿行为的心理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根据扎根理论选取28名全国4所高校的湿地使者;(2)研究程序:以社会认同理论为理论指南,从社会认同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四个维度编制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展开个体深度访谈和团体焦点式访谈;(3)研究工具:以QSR国际研制的Nvivo8.0软件为工具对访谈资料进行质性处理与分析。
研究结果:得到了4个结果:(1)湿地使者社会认同的认知维度体现在角色认知、群体认知、角色认同三个方面;(2)湿地使者社会认同的动机维度体现在一般因素、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3)湿地使者社会认同的情感维度体现在情感好恶、归属感、失落感三个方面;(4)湿地使者社会认同的行为维度体现在行为变化与行为影响两个方面。
研究结论:湿地使者的社会认同呈现出5大特征:(1)以角色认知为基础,群体认知为纽带,角色认同为核心的认知特征;(2)以一般因素为诱因,环境因素为外因,自身因素为核心的动机特征;(3)以归属感为核心,多种情感体验并存的情感特征;(4)内、外在行为发生积极变化,实践、交往、利他行为不断提高的行为特征;(5)角色认同、自身因素、归属感是湿地使者行为变化的主要原因。
结论启示:针对研究结论,我们认为,大学生志愿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开展多种形式的正面教育,形成大学生对志愿者的积极角色认同;(2)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3)以集体活动为主要手段,着力培养大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极力避免其失落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