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地区蛇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
【摘要】:蛇的寄生虫病是危害蛇健康的一大类疾病。蛇线虫种类很多,感染后常使蛇发病(贫血消瘦等),对幼蛇的致病作用更强,不但能影响幼蛇的生长和发育,还很容易遭受其它病原的入侵,而继发多种疾病,甚至会造成蛇的死亡。
本研究第一部分首次调查了长沙市180条蛇1762条线虫的流行病学情况,结果表明三种线虫的混合感染率为30.56%(蛇被三种线虫同时感染的感染率);蛇源钩口线虫感染率为68.89%(蛇仅被钩虫感染的感染率);蛇源蛔虫感染率为35%(蛇仅被蛔虫感染的感染率);蛇源食道口线虫感染率为20%(蛇仅被食道口线虫感染的感染率)同时发现长沙北部地区的蛇,蛇源钩口线虫的感染率最高(75%),蛇源食道口线虫的感染率最低(15.18%);长沙西部地区的蛇,蛇源钩口线虫的感染率最高(58.82%),蛇源蛔虫的感染率最低(27.94%)。为更好地防治蛇线虫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研究第二部分是分析蛇线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一亚基(cox1)的基因。其中上下游引物是根据GenBank上收录的该线虫线粒体DNA cox1的序列而设计的通用引物,对cox1基因进行扩增、转化及测序。得到12个脱氧核苷酸产品,这些序列经过互对比较,结果显示它们存在三个种群,且三个种间cox1序列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为11.6-31%,为40-147个碱基差异。首次获得了蛇源食道口线虫的mtDNA的cox1序列。其coxl序列总长为450-480bp, G+C含量为29.01-34.16%。由此表明,cox1基因的保守性非常高,可以选择cox1作为遗传标记进行寄生虫分类鉴定。
本研究第三部分是分析蛇线虫核糖体DNA (rRNA)内部转录间隔区(ITS1、ITS2)的序列。其中上下游引物是根据GenBank上收录的该线虫核糖体DNA ITS的序列而设计的通用引物,对ITS序列进行扩增、转化及测序,获得了蛇源钩口线虫、蛇源蛔虫及蛇源食道口线虫的rRNA ITS序列,其ITS序列总长为650-750bp, G+C含量为45.82-47.07%。序列比对结果显示12个代表性蛇线虫产品的ITS序列基本不一致,存在三个种群,且种间差异性最低为44.7%,种内差异性最高为3.1%。由此表明,种内差异小,而种间差异较大。证明ITS序列同样适合做遗传标记对线虫进行分类鉴定。
本试验首次研究蛇线虫线粒体coxl的遗传变异情况,以质基因的角度,研究线虫细胞质中线粒体遗传变异和母系遗传的情况,找到了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以研究线虫分子分类学、种群遗传学,补充了我国寄生线虫线粒体coxl基因相关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