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控释肥的氮素释放特性及农田应用效应研究
【摘要】:
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农民氮肥施用量高,氮肥利用率低下,氮肥的增产效果下降,且农业非点源污染加剧等问题,采用试验室培养、田间小区和网室等试验手段,研究了水稻控释肥在田间和水培条件下的氮素养分释放特性;水稻控释肥的氮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去向;水稻控释肥氮素释放速率与早、晚稻不同生育期养分需求速度的同步性;水稻控释肥不同用量对水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水稻控释肥的增产效果及其氮素利用。主要结果如下:
1.在25℃恒温水培条件中,早稻控释肥N的释放率达到80%时的持续时间为50天,晚稻控释肥为70天。2种水稻控释肥N的释放速率曲线呈指数线型,且是温度的函数,其公式为:N=No[1—exp(-kt)]。水稻控释肥N的释放速率在15—35℃范围内随温度的提高而提高,温度每提高10℃,N的释放速率提高1.8—2.0倍。在田间条件下,水稻控释肥的累积氮素释放率与对应施肥后天数呈二次曲线,通式为CNR=a+bD+cD~2。累积土温与水稻控释肥氮素累积释放率的函数关系为CNR=a+b(CST)+c(CST)~2。
2.~(15)N示踪结果表明,施肥后11天内,水稻控释肥和尿素的NH_3挥发损失分别占施入氮量的0.69%和1.81%。NH_3的挥发损失在施肥后第5天时达到最大值,此后逐渐降低。水稻控释肥和尿素氮的淋溶损失分别占施入氮量的0.95%和1.02%。水稻控释肥氮的淋溶损失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间均比较平缓,只是到施肥后40天时略有上升,此后又缓慢降低。用氮素平衡帐中的亏缺量计为硝化—反硝化损失量的结果表明,水稻控释肥氮的硝化—反硝化损失量占施入氮量的3.46%,而尿素氮的硝化—反硝化损失量却高达37.75%。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主要集中在0~35cm的土层中,达91.4—91.5%,残留在35cm以下土层中的氮甚微。水稻控释肥残留在土壤中的氮量略高于尿素处理。水稻控释肥利用率高达73.8%,比尿素高出34.9个百分点。水稻控释肥氮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因氮从颗粒中缓慢释放、受淋溶、氨挥发、尤其受硝化—反硝化途径损失的氮较少。
3.早、晚稻控释肥在田间条件下氮的释放速率与早、晚稻稻株吸氮速度基本同步。水稻控释肥料氮的释放速率在水稻生育前期高,但随着时间的进程而逐渐降低。水稻从早、晚稻控释肥料中吸收的氮遵循三次曲线。因此,早、晚稻控释肥料能够满足早、晚稻本田生长期对氮的需求。施用水稻控释肥料后,稻田的水层含氮量(尿素-N+NH_4-N含量)极低,pH与无氮对照接近,且无可见的水藻生长。而施用尿素后,稻田的水层含氮量(尿素-N+NH_4-N含量)和pH都较高,水藻活动繁茂,滞留于水层的肥料氮5—6天内迅速地降至无氮对照水平。水稻控释肥料氮的利用率高达72.3%,比尿素高出36.5个百分点。
4.水稻控释肥料不同用量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和产量影响的结果表明,在
试验设计的氮素用量范围内,稻谷产量随着水稻控释肥料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CRF,。、CRF;。。和CRF。处理的稻谷产量比U。。处理分别提高10.4%、7.9%和6.8%。
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出相同的趋势。氮素利用指数表现为CRr,。>CRNo CR卜。
>U,。。植株成熟期的吸氮量以mF;。处理为最高,比 U;。。增加 18.8%,CRF;。。和觎F。
处理的稻株吸氮量达到或接近U。处理。
5.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上水稻控释肥对早、晚稻的增产效果和肥料氮利用
串结果表明,依据水稻土肥力水平的高低,确定水稻控释尿素的施用量,将能更
好地发挥肥料的增产效应。在肥力水平较低的水稻上施用水稻控释肥对水稻的增
产效果极为显著,应当增加施用量:在肥力水平较高的水稻土上,水稻吸收土壤
氮较多,肥料氮的吸收量与增产作用自然减少,应适当减少施用量。不同肥力水
平的上壤上水稻控释肥较对照增产的幅度在 13.8%到 60.9%之间,较等氮量尿素
增产的幅度在 4.4%到 16.e之问。水稻控释氮素利用率的高低与土壤肥力水平有
关。水稻控释肥作一次性全量基肥施川,氮索生,”’效率!川显高于尿索,是助产的
主要原因。
|
|
|
|
1 |
刘国辉,邓炼中,姚永升;抛秧栽培应用水稻控释肥的效果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2004年03期 |
2 |
戴平安,郑圣先,罗成秀,李明德;湖南省主要稻田土壤钾素释放特性与产量反应[J];湖南农业科学;1988年03期 |
3 |
邓炼中,刘国辉,洪苑;水稻控释肥在抛秧栽培中的应用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
4 |
张玉凤,曹一平,陈凯,张福锁;高聚物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特性及其评价方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
5 |
申艳敏,周大军;固载二氧化氯的释放特性及杀菌试验研究[J];河南化工;2003年11期 |
6 |
张辉;李玉欣;谢寿理;宋春玲;;金霉素预混剂活性成分释放特性[J];饲料研究;2011年03期 |
7 |
秦裕波;唐树梅;谢佳贵;黄鹤丽;尹彩霞;候云鹏;王利辉;王立春;;新型缓控释肥料的研制及其缓控释性能研究[J];土壤通报;2008年04期 |
8 |
秦裕波;唐树梅;黄鹤丽;;亲水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制及其缓控释性能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9 |
张雪芹;欧阳海波;谢志南;赖瑞云;;番木瓜缓释肥料的养分释放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
10 |
唐辉,王亚明,杨爱明;以松香和桐油为成膜物质的包膜尿素的释放特性和表面形貌[J];现代化工;2003年02期 |
11 |
李清荣;王正银;胡小凤;董燕;李泽碧;王慧敏;;应用离子交换树脂膜法评价缓释复合肥料供肥特性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年06期 |
12 |
曹嘉洌;刘书琦;王文青;张文清;;甲壳素包裹型缓释肥料养分释放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
13 |
田晓莉;谢湘毅;周春江;李松林;杨培珠;段留生;李召虎;恽友兰;;棉籽包衣淀粉基缓释缩节安的释放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
14 |
李喜宏;邢亚阁;陈杨;崔瀚元;;微囊化亚硫酸盐的模拟释放和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2009年02期 |
15 |
张会民;吕家珑;李菊梅;徐明岗;刘红霞;;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土壤钾素化学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6 |
董燕;王正银;田秀英;朱红霞;苏胜齐;;非包膜缓释复合肥养分释放特性及小麦对养分的吸收[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
17 |
章明奎;郑顺安;王丽平;;杭嘉湖平原水稻土磷的固定和释放特性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8年02期 |
18 |
陈海仟;张美琴;吴光红;陈玲珍;潘道东;;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的富集与释放特性[J];水生生物学报;2010年04期 |
19 |
许祖国;;金针菇孢子及其释放特性的观察[J];食用菌;1992年02期 |
20 |
陈强;吕伟娇;张文清;邓修;;温度对壳聚糖包膜尿素氮素释放特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