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长蠕孢菌用于稗草生防综合评价及功能改造研究
【摘要】:目前国内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多集中在病原菌的分离和初步筛选,或对生防潜力菌的某一方面进行过研究、报道。本研究对稗草生防潜力菌禾长蠕孢稗草专化型(Helminthosporium gramineum Rabenh f.sp.echinochloae,HGE)从病原菌形态学、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寄主范围、毒素、致病机理、培养基筛选、大规模生产孢子的技术和方法、微生物除草剂剂型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合评价。并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HGE菌进行了初步改良。为利用禾长蠕孢菌稗草专化型(HGE)开发微生物除草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研究获得了以下结论:
1、从近百个稗草病原菌中筛选出4个特色病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简写为AA,下同),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CL)。禾长蠕孢菌稗草专化型(HGE)和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EM)。从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和寄主范围等比较研究后,选择HGE菌作为稗草生防潜力菌。HGE菌属丝孢纲(Hyphomycetales)暗色孢科(Dematiaceae)禾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
2、HGE菌菌落生长紧密,黑色至黑褐色,气生菌丝少;孢子棕黄色至褐色,呈圆柱状或椭圆形,两端钝圆,大小17.0~21.3×62.5~102.5μm,孢子有隔,一般为2~6个隔。产孢量介于CL和EM之间。该菌能在10%稗汁葡萄糖培养液(Barnyardgrass decoction dextrose liquid,BDDL)和改良费氏(Fries)培养液(MFL)中发酵培养产生大量菌丝体。
3、温度、光照、pH值和通气等对HGE菌的生长、产孢有明显的影响。28℃、黑暗、pH值中性偏微酸(6.0-6.5)和通气(空气充足)条件下最有利于HGE菌的生长和产孢。HGE菌对高温敏感,温度在30℃以上时生长和产孢受到明显抑制。HGE菌对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Var.mitis(Pursh)Peterm;英文Beardless Barnyardgrass)、光头稗(E.colonum(L.)Link;英文Junglerice)、硬稃稗(台湾稗)(E.glabrescens Munro ex Hook.F.;英文Taiwan Barnyardgrass)高度致病、对稗(稗子)(E.crusgalli(L.)Beauv;英文Barnyardgrass)致病力稍差。除对高梁、大麦轻度感染外,HGE菌对参测的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等十多种作物安全。
4、HGE菌对稗草的致病性较高,但其流行病学条件要求也较高。以2.5、107抱子/MZ以上
浓度的HGE菌喷雾接种,接种后保持25一28℃、RH95%以_L、12一18小时黑暗的环
境条件,HGE菌对1 .5一2.0叶期的稗草秧苗的株感病率、株死亡率均可达85%以上,
干重防效达75%以上。HGE菌对1 .0一5 .0叶期的稗苗的感病株率达80%以上,对1 .0一3.0
叶期株死亡率85%以上,干重防效最高的是3.0叶期,达83%以上。
5、HGE菌在PDA培养基上产生黑色毒素、在改良Fries(IFL)和稗汁葡萄糖培养液中震荡
发酵培养均能产生寄主专化性毒素。毒素对稗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水稻无毒。
毒素与抱子混用,或先喷毒素后喷抱子液对稗草的致病性强于单独喷雾抱子或毒素。
发酵滤液经浓缩、萃取获得粗毒素,粗毒素稀释200倍对稗草具有较强的毒性。粗毒
素经紫外光谱分析,有4个吸收峰值,与小麦根腐长蠕饱菌毒素相似,推测为菇类化
合物。其成分和化学结构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6、HGE菌对稗草的致病机理:HGE菌饱子液喷雾接种后,一首先通过饱子分泌毒素使稗草
叶片产生斑点,致使稗植株长势减弱,抗性下降;同时抱子从两端细胞萌发产生芽管,
芽管穿过叶片表皮细胞进入叶肉组织,继续繁殖、侵染,导致叶片病斑扩大、枯死,
最终导致感病植株枯死。
7、HGE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发酵培养可产生大量菌丝体。粉碎菌丝体进行诱导培养,可使
菌丝体产生饱子,但抱子量不多。用HGE菌的菌丝体、PDA菌块及其抱子悬液作为
接种体,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固体发酵培养,可大量生产HGE菌抱子,袍子产
量随接种体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以抱子悬液作接种体时抱子产量最高。
8、从十多种廉价、易得的农业基砒}物质中筛选出以稗草植株为主要基质的HGE菌固体发
酵培养基。添加少量化合物并优化参数后,HGE菌在稗草基质培养基上平均每克干物
质产饱量为6.79、10“个抱子,最大产袍量达到7.97只1护/克干物质。产抱量比国外同类
研究提高了近3倍,该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9、用亚硝基肌困TG)诱变HGE菌,获得诱变菌株玩2,其抱子产量比原始菌株(HGE)
提高犯.60,0。再以x26:为出发菌株,用“oe。:射线6500y剂量辐照57min,有7.750,0的
菌株产抱量高于出发菌株,其中代号为Fn,21、Fll.16和FH!;o的辐照菌株的产抱量分
别比 126:提高54.4%、51 .5%和41 .7%。化学和物理技术相结合处理稗草生防潜力菌,
获得的突变菌株产抱量比原始菌株提高1倍以_}_几。但高产抱突变菌株对稗草的致病性、
防效与原始菌株相比无明显增强。
10、以Cl和IIGF菌做亲木菌株,试图通过原‘}二质体融合技术将CI菌生长快、产饱能力
强与HGE菌对稗草致病性强、对作物安全的优良特性结合在一起,以期获得生长快、
产袍多、对稗草致病性强、对作物安全的新型工程菌株。已掌握了2菌原
|
|
|
|
1 |
贾廷祥,吴桂本,刘传德,宫本义,李绍敏;两种麦根腐蠕孢菌的比较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6年02期 |
2 |
黄世文,余柳青,段桂芳,赵航,罗宽;NTG诱导及核辐射改良稗草生防潜力菌研究[J];核农学报;2004年06期 |
3 |
曹桂香,韩文革,于裴枝;黑龙江省小麦根腐病病原及生态分布[J];现代化农业;2001年04期 |
4 |
黄世文,余柳青,段桂芳,李迪,赵航,乔凤云,喻锦秀,罗宽;一种筛选稗草生防潜力菌的简易生测方法[J];中国生物防治;2004年01期 |
5 |
白金铠;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分类位置的变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
6 |
白金铠,张景春,朱秀廷;长蠕孢—薪种—小麦长蠕孢(Bipolaristriticola)[J];植物病理学报;1987年02期 |
7 |
尹起云;;湿法硬质纤维板改湿法中密度纤维板的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1993年03期 |
8 |
;新型生物除草剂应用前景广阔[J];中国农业信息;2004年01期 |
9 |
凌申坤;浙江林学院退化林地改造研究获突破[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10 |
;中国水稻研究所稗草生物除草剂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J];中国稻米;2003年05期 |
11 |
高必达;麦根腐长蠕孢毒素对小麦苯丙氨酸氨裂解酶活性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5期 |
12 |
高必达,吴畏,程晖,吴友三;麦根腐长蠕孢毒素对抗病和感病小麦品种叶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1993年02期 |
13 |
王灵敏
,马藏欣
,杜秀亭;谈谈小麦种子病害检验[J];河北农业科技;1996年06期 |
14 |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乡镇工业技术改造研究”课题组;乡镇工业技术改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03期 |
15 |
林纬,黎起秦,卢维海,罗金仁,彭好文,蒙姣荣;25%施立脱防治香蕉叶斑病[J];植物保护;2000年06期 |
16 |
何永梅;;多雨季节玉米要防治大斑病[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18期 |
17 |
牛俭裕;内蒙古西部区小麦根腐型病害的观察[J];植物保护;1990年02期 |
18 |
金广涛;怎样进行农业气象科学实验研究[J];辽宁气象;1995年01期 |
19 |
张庆平,李子钦,张建平,王琳;国内外小麦根腐病研究概况[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6年04期 |
20 |
林石明;进口小麦粮中的一些真菌种类概述[J];植物检疫;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