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稻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摘要】:以永州市稻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较系统的统计资料、样区实地调查、发放相关问卷,广泛收集研究区域内58种主要种植模式的详细资料;通过引用前人研究成果和分析,对其中14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稻田种植模式进行了较系统的经济效果剖析和全面的综合评价,并将农业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相关原理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进行集成判断,得出以下结论:
1、初步筛选出适合永州市高效持续发展的13种稻田高产高效种植摸式,即:烤烟—晚稻、春玉米—晚稻、早稻—荸荠、马铃薯—晚稻、西瓜—晚稻、早熟春菜—晚稻、花生—晚稻、大豆—晚稻、百合—晚稻、稻—草—鹅、两优—蒜、稻—稻—亚麻、稻田香芋等。
2、遵循“规划科学、特色鲜明、规模布局、基地生产、产业运作”的思路,按照山地、丘盆、城郊三种不同的稻田种植模式地域类型和优质水稻产业带、优质烤烟产业带、无公害蔬菜外销产业带的产业布局,重新构架了永州市稻田高产高效种植摸式的区域布局。
3、从系统整合的角度,根据作物与环境相适原理,通过优化稻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内部结构,强化整体功能,初步配套集成入选各模式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4、从资源优化配置、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地方特色经济产业化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永州市稻田种植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① 加强领导,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职能部门在稻田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主导和引导作用,加强财政、金融、税收等领域的宏观调控;② 农业技术部门应加强对稻田种植模式的深层次研究,为稻田种植模式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③ 提高农民文化技术素质,经常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稻田改制操作环节的科技含量;④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有针对性地推广一些高产高效稻田种植模式;⑤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稻、田改制发展,以稻田改制后形成的产品优势促进龙头企业的腾飞。⑥ 实现规模效益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稻田改制成果。⑦ 实现高产与优质的统一协调发展,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S344
|
|
|
|
1 |
刘慧敏,邓小华,郑贤陆,陈晖;永州市稻田种植制度新特点及优化模式分析[J];作物研究;2003年03期 |
2 |
叶桃林;李建国;胡立峰;罗尊长;屠乃美;李琳;王丽宏;王少斌;张帆;杨光立;;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定位研究 Ⅰ.稻田不同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与经济效益评价[J];作物研究;2006年01期 |
3 |
童泽霞,黄璜,李平,梁海泉,余舞姣,陈文军,杨建斌;水稻优质高效增产栽培模式——高档优质稻搭配稻田养鸭试验[J];作物研究;2003年04期 |
4 |
贺天博;;对梯田抵御气候风险习惯性认证的质疑[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04期 |
5 |
胡运芝,穆是玉;杂交油菜—杂交晚稻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
6 |
周芳,邓小华,黎芳,刘善臣;稻田“两优(稻)一蒜”高效种植模式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稻米;2005年05期 |
7 |
;关注稻田改制[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1年07期 |
8 |
黄德,符笑江,陈斌,陈亮;雷州市洋田地区推行稻—稻—甜椒种植模式效果良好[J];辣椒杂志;2001年02期 |
9 |
龙继锐;马国辉;周静;张健武;;小西瓜+超级杂交稻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及技术[J];磷肥与复肥;2008年03期 |
10 |
陈玉君;;稻田种植结构的生物多样性及对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影响[J];作物研究;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