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解胺苯磺隆真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油菜田除草剂胺苯磺隆易对后茬水稻产生药害,残留期长,在自然条件下难于降解的问题,从农药厂废料消化池中分离筛选出对胺苯磺隆具有较强降解效应的真菌,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确定了胺苯磺隆的残留检测方法,同时检测了不同pH值条件下胺苯磺隆的降解速率,测定了真菌F1、F2对胺苯磺隆的降解效果,对两菌株降解胺苯磺隆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以湘早籼24作为生物测定胺苯磺隆残留的供试水稻品种,该品种生长高度对胺苯磺隆浓度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准确性和精确性也比较理想。该品种的生长高度与胺苯磺隆浓度的相关方程为Y=3.6483+1.3811X(7.86—11.21)R~2=0.995121(0.05),检测限达到1.12μg/L。
2.从农药厂废液消化池附近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忍受高浓度(1000mg/L)胺苯磺隆的菌株F1、F2。上述两菌株不能在胺苯磺隆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
3.初始浓度为20mg/L的胺苯磺隆水溶液,在加入葡萄糖和马铃薯煮汁作为外加营养条件,接种真菌F1,培养144h后,经生物测定方法检测胺苯磺隆残留浓度为8mg/L,降解效率达到60%;接种F2,培养144h后,胺苯磺隆残留浓度为9.47mg/L,在144h(6d)的时间内降解效率达到52.7%。
4.分别将初始浓度为10mg/L的胺苯磺隆水溶液调节其pH值为7.8、5.7、4.1、3.0、2.0,置于相同条件下保存,在5d、15d、30d、45d和60d时取样,通过生物测定法测定水溶液中胺苯磺隆浓度,60d时,胺苯磺隆浓度分别为:9.8mg/L、4.3mg/L、3.2mg/L、3mg/L、2.4mg/L,通过作图法求出PH为5.7、4.1、3.0、2.0时胺苯磺隆的半衰期分别为50d、37.5d、26.5d和17.5d。
测定出F1、F2两菌株培养培养96h后,培养液的pH值由6.42降低到3.00和2.78,对比胺苯磺隆在室内不同pH条件水溶液状态下的分解速率以及在有真菌F1、F2条件下的降解速率,可以知道真菌F1、F2对胺苯磺隆具有较强的降解效应,同时,两种真菌在培养过程中能够降低培养基pH值,从而促进胺苯磺隆水解。
|
|
|
|
1 |
路凯,钱传范,刘曙照,王爱民;胺苯磺隆对水稻的药害研究[J];农药;1999年03期 |
2 |
耿贺利;胺苯磺隆作用特性及其应用[J];农药;1998年02期 |
3 |
刘曙照,袁树忠,戴忠军,钱传范;胺苯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及对玉米的药害研究[J];农药;2000年11期 |
4 |
吴志凤;张佳;;胺苯磺隆在冬油菜田除草中的药害及对策[J];农药市场信息;2005年23期 |
5 |
朱凤和,吴国志,刘立岩,段云龙,赵剑晴;胺苯磺隆防除油菜田杂草技术[J];农药;2000年04期 |
6 |
邓自西,侯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胺苯磺隆[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1年06期 |
7 |
;胺苯磺隆除草剂生产悄悄升温[J];化工文摘;2002年03期 |
8 |
周小毛,柏连阳,刘雪源,任新国,李双祁,卜小莉,黄柯程;天然芸苔素内酯缓解胺苯磺隆对后茬水稻药害的作用机理初探[J];农药学学报;2003年01期 |
9 |
张瑾;司友斌;;腐植酸对除草剂胺苯磺隆在红壤中淋溶迁移的影响[J];腐植酸;2010年05期 |
10 |
刘祥英,柏连阳;DA-6缓解胺苯磺隆对后茬水稻伤害的作用[J];现代农药;2005年03期 |
11 |
;四川禁用绿磺隆、甲碘隆和胺苯磺隆[J];农药市场信息;2000年01期 |
12 |
王健;钱晓钟;花日茂;唐俊;;胺苯磺隆在环境水体中的光化学降解[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
13 |
田苗;宋欢;薛园园;林勤保;李小梅;;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测定食品中胺苯磺隆农药残留[J];分析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
14 |
邓自西;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定[J];色谱;2004年05期 |
15 |
杨俊柱,邵建果;26%油侠水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J];安徽化工;2005年02期 |
16 |
张瑾;司友斌;;腐植酸对除草剂胺苯磺隆在红壤中淋溶迁移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
17 |
;咨询服务[J];农药市场信息;2004年01期 |
18 |
张瑾;司友斌;;除草剂胺苯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
19 |
李宾;双低油菜田土壤处理适用除草剂探讨[J];现代农药;2005年04期 |
20 |
跃简;;农业部对含甲磺隆、氯磺隆和胺苯磺隆等除草剂产品实行管理[J];农化新世纪;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