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土壤质量对植被演替的响应特征研究
【摘要】:
西南喀斯特地区与黄土高原同为我国贫困和环境退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该地区缺水、少土、植被覆盖率低,旱涝灾害频繁,水土资源流失,人地矛盾突出,区域生态十分脆落,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壤质量成为维持退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因子。植被的退化是该地区生态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自然植被的恢复是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缓解人地矛盾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研究植被演替与土壤肥力特征的关系,探讨土壤质量对植被演替的响应规律,可为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指导。本文以桂西北古周生态移民迁出区为例,在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植被演替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自然植被的正向演替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强土壤肥力和养分的贮存能力。随着演替的进行,草地、灌草地、灌丛和乔林的土壤含水量依次增加,表明乔林具有较好的持水能力。四种植被土壤有机质含量2.27%、3.23%、6.35%、9.00%,均呈上升趋势,表明有机质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四种植被土壤全氮、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规律与有机质变化规律一致;碱解氮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演替前期全P的含量较演替后期高,四种植被土壤的全P含量分别为:0.063%、0.115%、0.097%、0.040%,表明演替后期没有许多P的积累;四种植被土壤全K和速效K含量开始都是递增的,但到乔林阶段都略有下降。
(2)在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呼吸强度以乔林最高,其次为灌草地、灌丛,草地最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总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相同。四种植被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随演替的进行依次递增,分别为:2.83×10~7个·g~(-1)干土、3.28×10~7个·g~(-1)干土、6.57×10~7个·g~(-1)干土、7.15×10~7个·g~(-1)干土;微生物数量组成上以细菌数量最大,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细菌和放线菌的排列顺序与微生物总数相同,细菌数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但真菌的变化无规律不明显。随演替进行,四种植被土壤脲酶、磷酸酶呈增长趋势,与有机质呈正相关,蔗糖酶活性变化规律不明显,与土壤呼吸呈正相关。
(3)自然植被的正向演替过程是土壤肥力不断积累的过程,随演替的正向进行,土壤综合肥力指标值(QI)呈增长趋势,其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草地(0.09)、灌草地(0.16)、灌丛(0.61)、乔林(0.89)。自然植被的正向演替是提高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
|
|
|
|
1 |
舒世燕;王克林;张伟;何寻阳;刘淑娟;韦国富;;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磷酸酶活性[J];生态学杂志;2010年09期 |
2 |
龙健;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障碍因素分析及其调控对策[J];土壤通报;2005年05期 |
3 |
曲国辉,郭继勋;松嫩平原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关系[J];草业学报;2003年01期 |
4 |
许联芳;王克林;朱捍华;侯娅;张伟;;桂西北喀斯特移民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
5 |
胡忠良;潘根兴;李恋卿;杜有新;王新洲;;贵州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下土壤C、N、P含量和空间异质性[J];生态学报;2009年08期 |
6 |
张殿发,欧阳自远,王世杰;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01期 |
7 |
周越;;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领域及其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8 |
陈起伟;;喀斯特石漠化图的成图方法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9 |
杨荣和;范贤熙;胡巍;;贵州喀斯特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研究[J];种子;2010年09期 |
10 |
邓培雁;贵州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受损现状及其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11 |
莫菲,杨龙,陈训;贵州喀斯特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特征[J];贵州科学;2005年03期 |
12 |
吴士章,朱文孝,苏维词,李坡,贺卫,周庆珍;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定位试验研究——以贵阳市修文县久长镇为例[J];中国岩溶;2005年03期 |
13 |
周国富;;喀斯特地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贵州沿河县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4 |
周亮广;梁虹;;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6年02期 |
15 |
《世界喀斯特自然与文化财富评价体系》课题组;;伸手挽住昨天的财富——世界喀斯特自然与文化财富评荐体系应用一周年评述[J];中国绿色画报;2007年07期 |
16 |
何跃军;钟章成;;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适生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0年05期 |
17 |
罗祥康;;在石灰岩喀斯特地区进行水文地質普查工作的体会[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9年05期 |
18 |
苏维词;牟井兰;;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现状区划初探——以贵州省乌江流域为例[J];贵州科学;1993年03期 |
19 |
殷红梅;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的变异与可持续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
20 |
徐瑶;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