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菜型油菜种皮颜色的遗传与基因定位研究
【摘要】:
在相同遗传背景下,由于黄籽油菜的种皮薄于黑籽、褐籽,所以黄籽油菜的含油量比黑籽和褐籽高,并且黄籽油菜的饼粕含有更少的纤维和更高的蛋白质,从而其饲养价值大大提高。甘蓝型油菜是我国主栽的油菜类型,由于没有天然的黄籽资源,选育出的黄籽材料黄籽性状表现也不够稳定,并且遗传机制一直没有得到清楚的阐述,阻碍着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育种进程。我国是芥菜型油菜起源地之一,其资源丰富,自然界存在黑色、褐色和黄色等多种种皮颜色的油菜。由于芥菜型油菜的遗传机制相对简单,黄籽性状表现稳定,所以是黄籽油菜的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
本研究是以芥菜型油菜黄色种皮品种‘四川黄籽'为轮回亲本、黑色种皮品种‘紫叶芥'作为供体亲本构建的4个单基因分离群体A-BC_6F_2、A-BC_7F_1、B-BC_6F_2和B-BC_7F_1以及收集的芥菜型、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SSR、SRAP、RAPD和SCAR等分子标记进行芥菜型油菜种皮颜色基因定位和关联分析。获得如下结果:
1通过对4个分离群体的种皮颜色观察和数据统计,经X~2检验,证明4个分离群体种皮颜色都符合单基因遗传。近等基因系NILA和NILB的互补测验表明它们分别具有控制种皮颜色的基因位点BjA和BjB。
2通过对500条RAPD引物、270对SRAP引物组合、175对SSR引物和4对SCAR引物的筛选,并且在相应的群体中单株分析,发现SCAR1078、SZ1-331、SCAR57、CB10428、SCM-08、OL12-F02、Ra2-A11、Na10-A08、Me10-Em4、CB10029和Ni4-C09共11个标记与BjA基因位点连锁,S1096_(-700)、Ni4-D12、Ni4-H06、Ni3-G05、Ni4-F11和CB10298共6个标记与BjB基因位点连锁,离BjA和BjB基因位点最近的标记分别是OL12~F02/Ra2-A11/Na10-A08/Me10-Em4和Ni4-C09,S1096_(-700)和CB10298,遗传距离分别是0.4cM和1.3cM,4.0cM和0.8cM。
3通过与甘蓝型油菜SSR标记遗传图谱A基因组N9连锁群(Piquemal等,2005)、芥菜型油菜遗传图谱J9和J18连锁群(Ramchiary等,2007年)比较,发现本研究定位标记与上述图谱之间具有广泛的宏观共线性,并且发现标记CB10298从A基因组J9连锁群转移到B基因组J18连锁群,说明这两个连锁群具有同源性。通过将SSR标记的信息与拟南芥的信息相比较,表明TT8可能是BjB基因位点的候选基因。
4用连锁标记分析22份芥菜型油菜和2份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表明标记Me10-Em4/Na10-A08/Ra2-A11/L12-F02与BjA基因位点连锁紧密,标记CB10298与BjB基因位点连锁紧密,黄籽材料目的基因所在染色体区段很少发生重组,上述标记可用于油菜黄籽标记辅助育种。
|
|
|
|
1 |
高冠军;李桂菊;包亮;何予卿;;水稻全生育期稻瘟病抗性遗传及其基因定位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08年05期 |
2 |
李娜;储黄伟;文铁桥;张大兵;;水稻白色中脉Oswm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J];上海农业学报;2007年01期 |
3 |
徐先战;刘潇华;黄珊;邹声浩;车荣会;;水稻光温敏不育基因的研究概况[J];福建稻麦科技;2009年01期 |
4 |
席章营;张书红;李新海;谢传晓;李明顺;郝转芳;张德贵;梁业红;白丽;张世煌;;一个新的抗玉米矮花叶病基因的发现及初步定位[J];作物学报;2008年09期 |
5 |
吴华玲;于波;段翠芳;曾日中;;差异显示技术在橡胶树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年09期 |
6 |
程红亮;陈甲法;丁俊强;吴建宇;;一个玉米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J];华北农学报;2011年03期 |
7 |
李莉;宋书锋;李娜;;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的遗传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
8 |
肖炳光;徐照丽;;反转录转座子标记及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06年04期 |
9 |
桂金山;王赟文;方程;;混合分群分析法及其在牧草基因定位中的应用[J];草业科学;2007年11期 |
10 |
许凤华;涂香明;李顺德;何月秋;;抗稻瘟病基因Pi-3的定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11 |
陈书霞,王晓武,程智慧,房玉林;芸薹属作物分子标记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12 |
高佳;汤浩茹;董晓莉;罗娅;;果树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7年10期 |
13 |
龙跃生,陈良碧,夏快飞,代剑平;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分离和克隆水稻基因中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01年02期 |
14 |
黄彩鹏,吴烈梅,向彦,付军如;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15 |
胡英考,辛志勇;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与分子标记[J];生物技术通报;2000年06期 |
16 |
张祖新;张绍鹏;郑用琏;;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玉米ESTs定位方法[J];遗传;2006年03期 |
17 |
蔡华;王世清;乔玉强;;小麦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18 |
刘遵春;周瑞金;;果树分子遗传作图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2010年33期 |
19 |
张祖成;杨林;;黄瓜基因组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1年16期 |
20 |
王天宇,黎裕;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基因定位和辅助选择中的应用[J];玉米科学;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