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因子LeERF2提高拟南芥ABA敏感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摘要】:
转录因子ERFs (Etylene Responsive Factors)在植物生长发育与胁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LeERF2是本实验室以GCC-box为诱饵利用酵母单杂交技术从番茄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得到的一个ERF类转录因子新成员,其编码区包括780 bp,编码260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植物转录因子结构特征。前期研究表明,LeERF2能提高拟南芥幼苗对ABA的敏感性,但此转录因子如何调控ABA信号应答网络的机制尚不清楚。
本研究以转LeERF2基因的拟南芥为材料,利用双向电泳等蛋白质分离技术建立正常条件和ABA处理条件下转LeERF2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之间蛋白质表达差异谱,在此基础上,利用质谱技术鉴定重要差异表达蛋白质,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LeERF2提高拟南芥ABA敏感性的分子基础。
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固相pH梯度双向电泳技术分析ABA处理的野生型WT与对照、野生型WT与转基因型OE、ABA处理下野生型WT ABA与转基因OEABA各组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构建了LeERF2调控苗期拟南芥ABA信号应答网络的蛋白质差异表达谱。
(2)经凝胶图像分析和质谱鉴定,在WT与OE组中,共有50个蛋白质发生了差异表达,单独在WT表达的为10个,仅在OE表达的为2个;WT与WTABA比较组分析结果显示,总共49个蛋白质表达量受到调控,在WT和WTABA幼苗单独出现的蛋白质分别为9个和13个;0.1μM ABA处理下的WT和OE拟南芥,49个蛋白产生定性或定量的差异,蛋白质表达量上差异的是35个,占71.4%;OEABA与WTABA差异蛋白总数为36个,其中OE、OEABA单独表达的蛋白质各为5个和13个。
(3)质谱鉴定出如AT1G31180 3-isopropylmalate dehydrogenase 1、AT1G52690 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 protein, putative、XYL1 Alpha-xylosidase、ATMS 1 5-methyltetrahydropteroyltriglutamate-homocysteine methyltransferase等155个正常条件和ABA处理条件下转LeERF2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之间蛋白质表达差异。
(4)其中野生型拟南芥低浓度ABA响应蛋白有:ATPB ATP synthase subunit beta、AT3G04790 ribose 5-phosphate isomerase-related、AT3G63170 chalcone isomerase等。
(5)正常条件下LeERF2基因调节了ATPQ ATP synthase subunit d、AT3G52960 Peroxiredoxin-2E、CB5-E Cytochrome b5 isoform 1等蛋白质;而AT5G02490 Heat shock cognate 70 kDa protein 2、GAPA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A、CA1 Isoform 3 of Carbonic anhydrase等蛋白在0.1μMABA诱导下受LeERF2所调控。其它差异蛋白质有待进一步鉴定。
|
|
|
|
1 |
张大鹏,张子连,陈珈;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脱落酸结合蛋白动力学特性的变化[J];植物学报;1996年12期 |
2 |
王玮,李德全,邹琦,李春香;水分胁迫下外源ABA对玉米幼苗根叶渗透调节的影响(简报)[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年06期 |
3 |
詹嘉红,蓝宗辉;外源ABA对低温胁迫水稻幼苗酯酶同工酶的影响[J];生物技术;2000年04期 |
4 |
刘丹,姜中珠,陈祥伟;水分胁迫下脱落酸的产生、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5 |
王光远,刘培,许智宏,蔡南海;石斛离体培养中ABA对诱导花芽形成的影响[J];植物学报;1995年05期 |
6 |
董永华,史吉平,李广敏;ABA和6-BA对干旱玉米幼苗PEP羧化酶活性的影响(简报)[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5年06期 |
7 |
曾常茜,尹学念,杨蜜,王琰,王振铎;精神分裂症免疫机制初步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
8 |
沈黎明;蚕豆保卫细胞中ABA响应蛋白基因的转录[J];植物生理学报;1997年03期 |
9 |
苗雨晨,宋纯鹏,董发才,王学臣;ABA诱导蚕豆气孔保卫细胞H_2O_2 的产生[J];植物生理学报;2000年01期 |
10 |
孙群,梁宗锁,杨建伟,韩蕊莲;干旱对苗木萌芽期水分状况、ABA含量及萌芽特性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05期 |
11 |
赵福庚,孙诚,刘友良,章文华,刘兆普;ABA和NaCl对碱蓬多胺和脯氨酸代谢的影响[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2年02期 |
12 |
李智念,王光明,曾之文;植物干旱胁迫中的ABA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年02期 |
13 |
党秋玲,余超,王祯丽;ABA处理种子对加工番茄幼苗抗寒力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4 |
兰彦平,许雪峰,韩振海;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平邑甜茶植株内源ABA、IAA含量[J];生物技术;2000年06期 |
15 |
孟祥红,王建波,利容千;光敏细胞质不育小麦花药发育过程中ABA免疫电镜定位[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1年06期 |
16 |
苗雨晨,董发才,宋纯鹏;NADPH氧化酶可能参与了ABA诱导蚕豆气孔保卫细胞运动[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1年04期 |
17 |
王颖,刘春朝,陈秀兰;ABA促进针叶树体细胞胚胎分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年03期 |
18 |
颜华,贾良辉,王根轩;植物水分胁迫诱导蛋白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02年02期 |
19 |
罗文新;王韶唐;;天然生长抑制物质(ABA)与植物抗旱性[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20 |
张蜀秋,贾文锁,王学臣,娄成后;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研究水分胁迫对蚕豆根中ABA分布与含量的影响[J];植物学报;1996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