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青枯病生防菌的筛选、定殖与应用研究
【摘要】:
烟草青枯病是由茄科罗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E. F Smith)引起的细菌性土传病害,其分布广、危害严重。它不仅危害烟草,而且还危害许多茄科作物,迄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药剂防治它。因此发掘有效的生防菌来防治该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采用抑菌圈-定殖力双重测定法,筛选出FT12、F08、Y05三个对青枯菌抑菌作用较强的菌株。抑菌谱测定表明,三个菌株有较宽的抑菌谱。依据三个菌株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特性对它们进行分类鉴定,初步确定FT1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F08、Y05为侧孢芽孢杆菌(Bacillus laterosporus)。此外,三个菌株有很强的定殖能力。在温室防病试验中,其平均防病效果分别达70.21%(FT12)、70.70%(F08)和60.69%(Y05)。
用双抗标记法测定了3株生防菌,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001、内生短短芽孢杆菌(Bacillus brevis) B011和根围侧孢芽孢杆菌(Bacillus laterosporus) 2-Q-9,在烟株根茎叶及根表土壤中的定殖和消长动态。结果表明,3株生防菌具有很强的定殖能力,其中以B011的定殖能力最强。平板拮抗试验表明,3株生防菌相互间无拮抗作用,且混合菌群的抑菌活性有所增强。生防菌B001、B011和2-Q-9以不同组合混合接种烟株后,生防菌两两混接总体上可提升其定殖力,但3株混接对B011和2-Q-9有抑制作用;在烟株接种移栽后的第60d,各混接组合的定殖总量均达到最大,其中B001+B011和B011+2-Q-9组合的定殖总量分别达7.28、7.231g-cfu/g,远高于其它处理。
将生防菌B001、B011和2-Q-9浸根,灌根,注射,拌饼肥的生物防治法与喷雾农用链霉素的化学防治法相结合,筛选出了对青枯病防效较好的防治组合。其中,联合处理的防治效果均优于72%农用链霉素单独处理。拌饼肥联合处理要好于对应的不拌饼肥处理,注射法联合处理好于对应的非注射法处理;根围生防菌2-Q-9与农用链霉素联合处理优于对应的单用2-Q-9处理,但链霉素与两株内生菌B001、B011的联合处理却对2株生防菌产生抑制作用。同时,筛选出的内生生防菌拌饼肥-灌根-注射联合处理的施用组合,其防效分别达51.37%(B001),71.20%(B011);2-Q-9的菌饼肥-菌灌根-喷雾Agr-SM组合,其防效可达62.32%。
将3株生防菌B001、B011和2-Q-9混合接种,表明多功能菌群协同防治烟草青枯病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生防菌B001、B011和2-Q-9的不同组合混接烟株后,其防治效果均优于72%的农用链霉素单独处理;两菌混接要优于对应的单菌处理,其中以B011+2-Q-9组合防效最好,达83.39%,其次是B001+B011组合,防效为78.34%;但三株混接的防效仅为45.49%,低于所有生防处理。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435.72;S476
|
|
|
|
1 |
姚旺家,周本国,陈其峰;不同药剂防治烟草青枯病的药效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
2 |
黄明深;胡尚勤;;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获得高产乳酸菌的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3 |
许艳丽;张红骥;张匀华;李春杰;;复配生防菌株防治大豆根腐病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8年02期 |
4 |
王进强,吴刚,许文耀;植物病害生防制剂的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5 |
刘丹莹;;生物农药资源(菌种)保存及其应用[J];福建农业;2008年08期 |
6 |
罗战勇,陈元生,周会光,陈泽鹏;防治烟草青枯病的药剂筛选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0年01期 |
7 |
卢燕回;钟启德;韦大跃;陈子枫;;烟草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
8 |
黄福新,陈永惠,周兴华,李顺鹏,李友武,吴自兴;烟草青枯病综合防治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1997年01期 |
9 |
陈永惠,黄福新,李友武,陶荣飞,谭忠,李元科等同志参加田间部分试验工作;烟草青枯病药剂防治试验[J];广西植保;1996年04期 |
10 |
张远平;梁磊;黄恩;梁世中;郭亭;;利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生产燃料乙醇的耐高温酵母[J];甘蔗糖业;2007年05期 |
|
|
|
|
|
1 |
刘延荣,谢成颂,王智发,张广民;烟草黑胫病菌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释放条件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87年01期 |
2 |
姚旺家,周本国,陈其峰;不同药剂防治烟草青枯病的药效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
3 |
朱圣杰,丁克坚,檀根甲;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
4 |
姚继贵;;生姜姜瘟病药剂防治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06期 |
5 |
胡洽,俞世敏,毛爱军;甜(辣)椒主要病害多抗性鉴定技术[J];北京农业科学;1995年05期 |
6 |
刘天贵,胡尚勤;不同基质对地衣芽孢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7 |
韩庆新,辛惠普;大豆根腐病主要病原菌对大豆幼苗致病性的初步研究[J];大豆科学;1990年02期 |
8 |
李进荣,段玉玺,陈立杰,薛春生;大豆根瘤内生细菌对大豆胞囊线虫影响研究[J];大豆科学;2005年02期 |
9 |
沈建国,翟梅枝,林奇英,谢联辉;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10 |
王进强,吴刚,许文耀;植物病害生防制剂的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