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紫色土坡地植被恢复模式间群落多样性比较研究
【摘要】:
针对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困难等问题,本研究以生态恢复为目的,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探讨各种植被恢复模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寻找生态恢复效果最好的植被恢复模式类型,为紫色土荒山坡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以龙须草为先锋物种,结合多种乔灌木混合种植的复合型植被的恢复模式,经过多年实践,乔木层多样性指数提高15%以上,物种数增加13%左右,植株个体数增加近12%,由此可见此种恢复模式对提高生物多样性效果突出。
2.植被恢复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五种供试植被恢复模式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生物量以及酶的活性。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最高分别可提高51.9倍和6倍,最低也可达1.9倍和1倍,酶的活性最高可提高64.1倍,最低2.3倍,改土效果明显。
3.植物群落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酶之间相关性显著。三者之间正相关性系数均达到0.9以上,属于极显著的范畴。表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可以带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酶活性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对恢复紫色土地区的植被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4.龙须草与乔灌木组成的植被恢复模式,比纯草甸型植被恢复模式以及以白茅为先锋草种的林草复合植被恢复模式在提高植物群落多样性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面效果更好。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154
|
|
|
|
1 |
蓝永超,康尔泗;河西内陆干旱区主要河流出山径流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J];冰川冻土;2000年02期 |
2 |
崔振东;土壤动物的作用[J];动物学杂志;1985年02期 |
3 |
杨海龙,朱金兆,齐实,朱国平;三峡库区森林流域林地的地表糙率系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4 |
杨利民,韩梅,李建东;松嫩平原主要草地群落放牧退化演替阶段的划分[J];草地学报;1996年04期 |
5 |
杨利民,韩梅,李建东;土壤盐碱化对羊草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1997年03期 |
6 |
李青云,蒋顺清,孙厚才;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地面侵蚀量的确定[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5年01期 |
7 |
杨林章,李远东,郑钦玉,吴文彬;三峡库区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建设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
8 |
申元村;三峡库区植物篱坡地农业技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
9 |
刘光德,李其林,黄昀;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现状与对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
10 |
申文明,张建辉,王文杰,左伟,何立环;基于RS和GIS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
|
|
|
|
|
1 |
吴德意,青长乐;紫色土磷的形态、有效性及有效磷测定方法的研究[J];土壤通报;1989年05期 |
2 |
陈玉成,牟树森,蒲富永;氨基酸厂废水对旱坡地紫色土某些生态因子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1994年01期 |
3 |
王虎全;紫色土坡耕地低产原因及其改良利用[J];农业科技通讯;1997年07期 |
4 |
王正银,刘邦芳;氮肥对紫色土小麦营养效应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5 |
李纯华;有机肥对紫色土容重及孔隙度的影响[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
6 |
吴柏清,李正积,何政伟;川中丘陵区红层紫色土对果树的生态效应分析[J];四川地质学报;2001年02期 |
7 |
刘付程,顾也萍,史学正;安徽休屯盆地紫色土的特性和系统分类[J];土壤通报;2002年04期 |
8 |
史东梅,刘立志;紫色土坡耕地生产潜力及水土流失治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9 |
朱巽,袁金荣,林仲桂,朱雅安;湖南衡南县紫色土土壤动物研究[J];土壤通报;2004年05期 |
10 |
冯跃华,邹应斌,袁江,李迪秦,张杨珠,朱小平,黄运湘;湖南省土种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以紫色土为例[J];土壤通报;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