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脂肪源在斑点叉尾鮰饲料中应用的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牛油、鱼油、豆油及其不同比例的混合油对斑点叉尾鮰饲料养分消化率、生长的影响。
试验1不同脂肪源对斑点叉尾鮰饲料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试验挑选尾重15g左右的斑点叉尾鮰240尾,随机分为8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每个处理分别投喂基础日粮相同、分别添加了4%的牛油、鱼油、豆油、混合油Ⅰ(牛油:豆油=1:1)、混合油Ⅱ(牛油:豆油:鱼油=1:1:1)、混合油组Ⅲ(豆油:鱼油=2:3)、混合油Ⅳ(豆油:鱼油=3:2)、混合油V(豆油:鱼油=4:1)的饵料。采用外源指示剂法研究不同脂肪源对斑点叉尾鮰饲料养分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鱼油组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脂肪表观消化率、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表观消化能均高于其他各组;牛油组斑点叉尾鮰对饲料脂肪表观消化率、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表观消化能均低于鱼油组、豆油组及其他混合油组;豆油组斑点叉尾鮰对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略低于鱼油组,但高于牛油组;豆油组斑点叉尾鮰对饲料脂肪的表观消化率要高于牛油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及表观消化能同鱼油组接近,两组结果均显著高于牛油组(P0.05)。混合油组Ⅰ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混合油组Ⅱ、混合油组Ⅳ(P0.05)。
试验2不同脂肪源饲料对斑点叉尾鮰生长的影响
试验的饵料配制及试验鱼的分组同试验1,研究不同脂肪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背肌营养组成、血液生化指标、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及血液生理指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不同脂肪源显著影响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能(P0.05),鱼油组有最高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低的饵料系数。豆油组斑点叉尾鮰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低,饵料系数最低。
(2)不同脂肪源显著影响斑点叉尾鮰肠脂指数(P0.05),对肥满度、内脏指数、肝胰指数无显著性影响(p>0.05)。
(3)不同脂肪源显著影响斑点叉尾鮰背肌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含量(P0.05),对粗脂肪无显著性影响(P>0.05)。混合油组V斑点叉尾鮰背肌水分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但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牛油组、鱼油组、混合油组Ⅰ、混合油组Ⅳ(P0.05)。
(4)不同脂肪源饲料对斑点叉尾鮰GPT、GOT、AKP、TC、TG、HDL等血清生化指标均有显著影响。混合油组ⅣGPT活性最高,混合油组Ⅱ最低。混合油组ⅠGOT活性最高,混合油组ⅢGOT活性最低。鱼油组AKP活性最高,豆油组AKP活性最低。鱼油组、混合油组ⅢTC、T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牛油组HDL含量显著小于豆油组、混合油组Ⅰ、混合油组Ⅲ(P0.05)。各组LDL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
(5)不同脂肪源的添加对斑点叉尾鮰肝脏FAS活性影响显著,混合油组Ⅳ、鱼油组FAS活性较低,两组FAS活性显著低于牛油组、混合油组Ⅰ(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试验组斑点叉尾鮰肠脂激素敏感性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牛油组斑点叉尾鮰血清总脂酶的活力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混合油组Ⅳ同样极显著高于混合油组Ⅱ、混合油组Ⅲ(P0.01),鱼油组显著低于混合油组Ⅳ(P0.05)。
(6)不同脂肪源对斑点叉尾鮰血清SOD活力无显著性影响。豆油组试验鱼CAT活力最高,显著高于鱼油(P0.05),其他各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豆油组斑点叉尾鮰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混合油组Ⅰ、混合油组Ⅱ、混合油组Ⅲ、混合油组Ⅳ(P0.05)。混合油组Ⅰ斑点叉尾鮰血清中MDA含量最高,牛油组次之,混合油组Ⅱ最低,并显著低于混合油组Ⅰ(P0.05)。
(7)混合油组Ⅳ斑点叉尾鮰血液白细胞总数最高,混合油组Ⅱ最低,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同时混合油组Ⅱ显著低于混合油组Ⅲ(P<0.05),其他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最低的是牛油组,显著低于混合油组Ⅰ,其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油组血液红细胞总数最大,显著大于混合油组Ⅱ、混合油组Ⅴ(P0.05),其他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
|
|
|
1 |
罗法刚;斑点叉尾鮰人工养殖技术[J];安徽农业;2001年12期 |
2 |
张幼敏;斑点叉尾鮰养殖业——机遇与挑战并存[J];科学养鱼;2004年12期 |
3 |
印志良;斑点叉尾鮰的人工繁殖技术[J];水产科技情报;1996年03期 |
4 |
闫旭;斑点叉尾鮰出血性腐败症的防治一例[J];渔业致富指南;2003年12期 |
5 |
钱华,钱宏兵;斑点叉尾鮰的池塘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5年09期 |
6 |
李远国,张光明;斑点叉尾鮰实用养殖技术(六)──鱼病防治[J];科学养鱼;1994年08期 |
7 |
蓝泽桥;水中贵族——斑点叉尾鮰[J];农村百事通;1999年13期 |
8 |
江为民;斑点叉尾鮰病害的诊断与防治[J];湖南农业;2001年01期 |
9 |
宋国兴,龚希贵;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试验[J];内陆水产;2002年06期 |
10 |
刘志刚;斑点叉尾鮰及其养殖技术[J];中国农村科技;2003年01期 |
11 |
罗法刚;无公害斑点叉尾鮰成鱼池塘养殖技术[J];内陆水产;2004年10期 |
12 |
黄畛;斑点叉尾鮰的无公害养殖(下)[J];渔业致富指南;2004年24期 |
13 |
黄二春,余炳基,朱勇夫,付帅军,张从义;斑点叉尾鮰人工催产技术与效果[J];内陆水产;2005年04期 |
14 |
李远国,张光明;斑点叉尾鮰实用养殖技术(一)[J];科学养鱼;1994年03期 |
15 |
赵文翰;斑点叉尾鮰商品鱼网箱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3年24期 |
16 |
张建军,黄鹤军;过水性湖泊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试验[J];水产养殖;2005年02期 |
17 |
陈昌福,孟长明;斑点叉尾鮰的主要疾病与防治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2005年13期 |
18 |
赵库,谢德全,刘玉明,于向阳,胡德全;斑点叉尾鮰亲鱼的运输[J];水产科学;2001年05期 |
19 |
任维美;美国筛选出优质斑点叉尾鮰新品系[J];水产科技情报;2002年05期 |
20 |
刘海燕,王先海,张凤海;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技术总结[J];科学养鱼;2003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