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技术的浏阳市退耕还林决策分析
【摘要】:退耕还林工程是面向生态的工程,是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是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和谐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发展的重要内容。退耕还林是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就十年来退耕还林后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治土地沙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就是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容易造成沙化的耕地,逐步停止耕作,植树种草,恢复植被。用3S技术进行退耕还林研究,其目的是提供准确、科学的退耕还林数据及实施方案。随着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方法与手段不断更新,该项技术可以得到推广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利用RS.GPS.GIS技术,以浏阳市为例,对浏阳市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决策分析,得出研究区域需要退耕还林的旱地数量和空间分布,并对退耕时序、林草配置做了决策说明。具体做法:—数据处理,本文通过遥感和GPS定点调查相结合,进行遥感图像处理解译,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从DEM中提取坡度信息。二对土地利用情况、坡度因素、土壤侵蚀情况进行分析。三依据决策指标及分析,对退耕还林进行决策,确定退耕的区域、数量、分布、时序,产生退耕还林专题图。四对退耕还林决策分析系统进行设计。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1)通过遥感图像的处理及解译,为制作土地利用数据提供了很好的工作底图,在外业调绘及MAPGIS软件协助下,建立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2)依据目视解译及数学模型,对土壤侵蚀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研究区的土壤侵蚀等级图。
(3)依据退耕决策指标,利用GIS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坡耕地数据进行了分析决策,确定了需要退耕的旱地数量及空间分布情况,其中因坡度大于25°而退耕的坡耕地有70.97ha;因土壤侵蚀等级为极度侵蚀而退耕的坡耕地为98.27ha;因坡度在15°和25°之间且土壤侵蚀等级为强度侵蚀而退耕的坡耕地为199.57ha,因在浏阳河两岸一公里范围内而退耕的坡耕地为17.87ha。
(4)通过不同用户、功能模块等分析对退耕还林决策分析系统进行了设计。
|
|
|
|
1 |
关凤峻;应对退耕还林进行中期评估[J];今日国土;2004年10期 |
2 |
郭文学
,康永贞;退耕还林与农村能源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8期 |
3 |
王艳,杨武年,袁佩新;岷江上游汶川退耕还林(草)中“3S”技术的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2001年04期 |
4 |
周民良;退耕还林与退生还养──谈解决西部问题的一种辅助路线[J];科技导报;2002年01期 |
5 |
杨军,毛学峰;对退耕还林中农民选择权认识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
6 |
丁文广,胡小军,卜红梅;甘肃中部干旱区退耕还林预设目标与现实差异研究—基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的调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S2期 |
7 |
陈生会;白从义;赵建华;;退耕还林地种草效益分析[J];榆林科技;2006年04期 |
8 |
郭红新;退耕还林树种选择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12期 |
9 |
郭宝松,姜廷武;黑龙江垦区退耕还林动态监控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J];防护林科技;2005年02期 |
10 |
李文刚,罗剑朝,朱兆婷;退耕还林政策效率与农户激励的博弈均衡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
11 |
林波,刘庆,游翔,庞学勇;川西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地学报;2002年04期 |
12 |
李晓屏,张伟;浅析退耕还林对西宁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效益分析[J];青海环境;2000年03期 |
13 |
陈国阶;长江上游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6期 |
14 |
梁仁君;山区退耕还林的调控对策分析——以临沂市沂蒙山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年06期 |
15 |
王立中;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J];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S1期 |
16 |
袁军;;生态立县 魅力无限——吴起的“生态长征”之路[J];今日国土;2006年Z1期 |
17 |
;国土开发整治与区域规划[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6年03期 |
18 |
辛彪
,吴城玉;浅谈太原市退耕还林的几个问题[J];太原科技;2002年06期 |
19 |
徐中平;退耕还林一定要坚持适地适树[J];甘肃科技;2004年06期 |
20 |
李世东,翟洪波;中国退耕还林综合区划[J];山地学报;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