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研究
【摘要】: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广泛实施,在旅游行业中,以森林旅游为主体的绿色旅游成为目前旅游发展与研究的重要方向。为此,科学合理地经营管理森林景观与森林旅游资源,促进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林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为研究对象,以系统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为指导,基于“十五”二类资源清查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建立了武陵源区森林旅游资源的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并根据森林旅游资源各子系统对可持续经营的支持作用(+)与消耗作用(-),采用数学模型方法,以森林旅游资源子系统供需差量作为生态承载力的量化指标,进行森林旅游资源的生态承载力分析、并提出了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对策。
(1) 森林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分析。利用武陵源区“十五”二类清查数据和图面材料,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分析了森林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武陵源区的优势景观类型为阔叶林,并以较大斑块为主,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多样性和优势度都比较高,而且区内森林覆盖率也较高。
(2) 建立了森林旅游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析取12个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量化指标,建立了森林旅游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区内各乡镇(国有林场)为评价单元,确定了森林旅游资源生态承载力大小与承载状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可持续承载指数的区间为[0.311,0.445],区内的张家界林场、索溪峪镇、索溪峪林场、天子山镇、中湖乡及军地办的可持续承载指数分别为:0.363、0.361、0.353、0.351、0.337和0.322,都处于可持续承载状态,协合乡的可持续承载指数为0.303,处于不可持续承载状态。
(3) 提出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发展对策。根据森林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和森林旅游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以乡镇(国有林场)为区划单元,将武陵源区划分为不可持续承载区和可持续承载区,并综合分析影响各区生态承载力的关键因子和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制约因素。据此,提出了该区各单元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对策。